显微镜的图纸,张景保守的很严密,当初各个部件,他都是分开找人制作,镜片打磨是摩尼国工匠,镜架则是墨家制作。后来干脆全部请墨家打造,但组装却不找墨家。
    这些东西单独分开来,没有任何奥秘可言,但组合在一块,却能产生神奇作用。
    墨家的技术和理论,已经到了小孔成像水平,但更高的光学水平却达不到,所以对显微镜十分惊叹,赞叹神乎其技。
    墨家实际上比任何学派都更喜欢探究物理法则,所以他们的技艺才能达到技近乎道的水平,工匠制作器物,不可避免的要运用到力学原理,机械结构这些知识,未必有理论支撑,但经验积累了很多。
    如果有显微镜这种更加先进的工具支持他们,他们的研究可以走的更远。
    刘知易觉得这不是坏事,点点头:“图纸可以给您,但材料得之不易,未必做的出来。”
    墨家技艺超群,可不爱财,不然他们可以是诸子百家中最富庶的学派。
    鲜于公枢不担心这个:“集墨家之力,还是不难的。”
    墨家是可以跟儒家一较长短的学派,儒家有官方支持,墨家只靠民间力量,能做到这点,就是因为墨家门徒数量巨大,比儒家多的多。可以说,他们就是一个有技术的丐帮。
    即便可以,恐怕也很难。用纯净天然水晶加工显微镜,不可能量产,刘知易不由得考虑玻璃的问题。这世界的玻璃烧纸十分浑浊,里面各种杂质太多。
    刘知易不懂如何提纯,但知道给玻璃加铅会更纯净的原理。
    就告诉鲜于公枢:“鲜于先生。我听说,给玻璃水中加铅,可以得到透明玻璃,比水晶更加透亮。墨家和不尝试一番。”
    如果墨家工匠能制造出纯净玻璃,那功德就大了。
    鲜于公枢疑惑着点头。
    谈好之后,刘知易回头就找张景要来图纸,而且还附带了一套他掌握的光学理论,让墨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结果当夜鲜于公枢就来亲自拜会刘知易,告诉他,刘知易写的光学理论,解开了墨家数百年的一些迷惑。又向刘知易请教了许多问题,两人畅所欲言,彻夜长谈。凡是鲜于公枢能够理解的,刘知易都会抛出来,将他知道的力学原理倾囊相授。
    鲜于公枢十分激动,墨家经验丰富,总结出了许多原理,却没有进行数字化概括,刘知易仿佛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一般。鲜于公枢表示,其中许多道理,精深博大,他还无法参悟,但墨家高人一定可以。他表示,刘知易传授这些道理,有大恩于墨家,以后如果还需要他,尽管开口。
    刘知易没有这么功利,墨家探索物理的精神,也许可以推动这世界的技术进步,这就够了。有生之年,他不奢望能用上互联网,但以当前的技术水平,如果能够技术大爆炸,坐上火车还是可以期待的。
    不过墨家愿意帮忙,他也没有拒绝的道理,他要做的许多事情,技术上找墨家,都可以事半功倍。
    尽管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还是拉上小表弟一起出门。
    两人去了太学附近一家商铺,卖的是绫罗布匹,笔墨纸砚,是一个杂货铺。
    进门后,掌柜的嘴里叼着一支笔,两只手拨拉着算盘,皱着眉头。“表兄!”
    刘知易叫了一声,这是姜兴利,小表弟姜言义的大哥。
    姜兴利抬头,看见两人,先招呼刘知易:“表弟,多年不见。你如今在京城可是大名人!”
    “表兄谬赞。”
    “大哥。表兄找你要谈笔买卖。”
    “谈买卖啊。稍等,有笔账对不上。”
    刘知易不着急,等着表兄皱着眉头划拉了许久,终于眉头一展,对上了。
    这才问道:“表兄,对大的账目啊?”
    姜言义道:“不大,三钱银子,学徒不仔细,没记上。”
    只为了三钱银子?
    刘知易知道,他找对人了。
    这个表兄,自幼读书不成,经商上颇有天分,帮助他爹做生意好好的,突然让他到京城,指定在太学旁边开间铺子,不拘做什么买卖,只为了让他照顾弟弟读书。刘知易来过一次,算是认门,之后就没时间过来。
    只知道表兄在竞争激烈的太学商圈,做的艰难,堪堪保本。
    姜家是行商,经营船队,货栈,做的是运输、批发的买卖,可坐商还是第一回做。目的又不在赚钱,其实浪费了姜兴利的能力。
    但自从知道刘家两个儿子的近况之后,舅舅就憋了一股气,将希望放在在太学读书的二儿子身上,家里的生意可以不做,儿子的仕途不能耽误。所以将姜兴利派到京城,不管他如何劝说,态度都很坚决。
    “表弟,什么买卖?”
    算完账后,一脸轻松,马上开始关心买卖。
    “我开了一家银行,现在有四十万两本钱,想让表兄帮我操持。这是章程!”
    姜兴利也不奇怪,豪门大户找人帮忙经商的情况,比比皆是。他们家也帮过一些豪门打理生意,一点都不意外。
    只是弟弟有些不高兴,刘家膨胀成这样了吗?敢让亲家打下手!
    姜兴利却没有那么多心思,仔细看起章程,时而皱眉,时而点头。
    看完啧啧赞叹:“大买卖,大买卖。”
    双眼露出热烈,显然很感兴趣。
    刘知易又给他一份名单,上面写着各家的姓名,存钱的数量,都是大客户。
    姜兴利看完:“我回头就挨家去收账。”
    刘知易汗颜:“不是收账,是存钱。这些都是大客户,可以上门服务。你回头在把章程好好看看。对了,可以先去拜访一下。这几天抓紧找个铺面,买卖开张不能连铺面都没有。”
    姜兴利道:“我这里就成。”
    刘知易看了看,规模不大,但地理位置不错,靠着太学、皇城,附近多的是有钱人。
    点了点头:“那就先凑合着。你找块地,我们建一栋大楼。”
    银行建大楼是最好的买卖,绝对不亏,因为地产是资产,不但保值,大多数还能增值。银行有钱,就算不是投资银行,往往也会自建大楼。
    早上找完表兄,下午又跟许多福跑了一圈,看了十几处宅子。
    “都可以。全都租下来!你地皮找的如何?”
    这些宅子,是可以出租的,四散在城中各处,不是刘知易贪多,实在没有一个可以一次性容纳上千人的建筑,除非是豪门,豪门谁会卖宅子。
    “地方多了,可没遇着合适的。不是太偏,就是太小。”
    医院最好建在交通便利之处,救命的地方,太偏人死在路上就不美了。
    “倒也不急,慢慢先找着。就算现在找着了,盖医院没个一年功夫也下不来。”
    “这得花不少钱啊。”
    许多福担忧。
    “是啊。所以不急,先把架子搭起来,等打出名声了,不怕没钱。”
    这家医院,刘知易不图盈利,但不能亏钱。所以在操作上,要跟野战医院区分开来。
    “药商这块你熟。我们得有自己的药厂。同一种药,分开来卖。”
    “这是为何?”
    “宰肥羊啊。不然怎么赚钱?”
    同样的药材,包装区分一下,面向不同的客户,刘知易把医院赚钱这一套可是学到位了。到时候要求医生看人下菜碟,有钱人就推荐包装精美的上等药材,就问他们用不用,有钱人就喜欢交智商税。
    把这些损招全都交给许多福,许多福露出心照不宣的眼神,看来他家也是这么干的。
    之后几天跑的马不停蹄,找合适的印刷匠,油彩铺,纸张作坊,所有环节亲力亲为,反倒是医院没怎么费心,经历都花在银行上了。
    一忙就是一个多月,功夫不负,第一批纸币印出来了。大红大绿的配色,花里胡哨的图案,俗气无比,但很醒目,而且很难仿制。除非就算画道高手描画,也得费一番功夫,完全不值得为了十两银子浪费笔墨。
    纸张是专门从赢郡运来的,同样是出于保密,赢郡的纸张制作水平并不高,但赢郡山地多,有许多特有植物,嬴悝大权在握,方便调动力量,找了一个可以严密控制的地方,用这个地方特有植物造纸,纸张相对特殊,在整个京城都找不到。
    第一批纸张,用马车拉着送到表兄处,让他拿着名单一家家送钱。每家存款的富商,登记造册,发一个存折。还发给一些纸币作为利息,告诉他们,这些纸币,可以拿到赢郡兑付,也可以在京城兑付。以后的利息,可以要现银,也可以要纸币。将纸币跟现银挂钩。或许以后的史书会将此看做大夏王朝银本位的开端。
    医院那边进展顺利,尤所为经验丰富,李问寒是不是也来帮忙。有战争锻炼检验过的一整套医院制度,医护配合都不是问题。
    一千多一声护士,分散在十四家宅院中,很快运作起来。但来看病的病人却不多,一个月来收治的病人,还没有医护人员多。刘知易不断往里贴钱,一个月时间贴进去三十万两银子,真是烧钱。
    但刘知易既不降低医护工资水平,也不肯降低治疗标准。人均月薪一百两,护士三十两,医生三百两,没有这样的工资,吸引不来优秀的专业医生。治疗采取门诊住院制度,有需要住院的病人,能得到最好的护理,恢复的自然更好,长此下去,医院的名声建立起来,就不用担心病人不找上门了。
    果然到了第二个月,情况就开始好转。一来是固定成本下降,日常支出只需十万两,二来病人数量翻了三番,一个月收治了三千病患。
    坐诊的太学医官,本身大多都是各地名医世家子弟,又上战场历练了一番。很是治好了几个疑难杂症,接着那些长期受到疑难杂症困扰的病人,就开始慕名上门。
    刘知易有时候在会诊的时候也去站个台,解决了几个时代医学水平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让医院的名气更大。
    用了一个多月时间,不但妥善安置了一千脱籍官奴女子,而且成功活了下来。只是遇到了一些光怪陆离的问题,之前医院制度在军队中,很成功,可到了社会上,这是一个更加复杂的场景,就有些应变不过来。
    一些有权有势的病人,听说医院医官水平高,派下人来请,要求上门出诊。普通医官、药铺肯定答应,是医疗行业的传统做法。事实上,医生出诊,比坐诊哪个更好,很难分辨,因为医生健康,病人虚弱,医生比病人更能经得起路途消耗,但现代医院都采用坐诊制度,原因并非出自对医疗效果,而是出自效率。医生坐诊,病人求诊,更能合理利用医生的时间。
    所以刘知易坚持,医院的医生都不出诊。这就得罪了一些豪门,他们看病,那个大夫不是随叫随到,竟然在医院碰了钉子。
    由于医院渐渐打开名头,治好的病人往往过于吹捧,加上医官中不少被朝廷赐绯,坐诊时候船上绯袍,权威性杠杠的。渐渐有人给医院起了一个小太医院的名号,要知道就是太医院,也不是每个太医都能穿上绯袍的。
    名头一大,又得罪了人,乃至都上了朝堂,有御史风闻奏事,公开抨击有人在京中开设医馆,自号太医院,目无尊卑。逼得太医院孙院使不得不上朝堂辩解了一番,幸好太后比较理智,说给百姓看病,功莫大焉,不要在乎一个名号。反而真的赐下了一个小太医院的匾额,让医院开门红,不但名声更胜,而且有了仪仗,挂着太会写的匾额,谁敢闹事。
    事实上,以刘知易的背景,已经不太怕一些小心眼的权贵报复。真正麻烦的是一些社会上的不良气息。
    医院开了一个多月,收治的病人少有女人,女子抛头露面相对机会,小病小灾没人会上医院看病。可大量来医院的家伙,不安好心,看上的是医院中的漂亮护士,尤其一些登徒浪子,知道这些护士的背景,肆意轻薄。一开始姑娘们能忍,渐渐他们胆子越来越大,把一个小护士侮辱了,刘知易大怒,没让这登徒浪子出院,直接给他做了一台手术,让他以后再也不能人道。当然为此又得罪了人,还惹上了官司,刘知易一口咬定是医疗事故,做错了手术,愿意赔钱,加上犯事的登徒浪子,只是普通权贵之家,斗不过太学,最后不了了之。
    此事闹得沸沸扬扬,被传做奇闻,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从此没人敢在医院放肆。
    到了第三个月,医院已经成了京城最有名的医馆,人手有些不够用了。开始招募学徒,护士不太好办,良家妇女依然不肯接受这样的工作,只能从哪些官奴想办法。刘知易甚至试图走关系,让朝廷以后将犯罪的女子交给医院,医院愿意为此付钱,让她们救人,好过让她们卖笑。可惜教坊司不是好惹得,这件事没办成。
    此时医院的流水,已经完全能够自负盈亏,许多福理顺了拿药坑富户的流程,虽然不敢说日进斗金,但足以支撑医院良性发展。也找了一块合适的土地,在皇城西南角,西市边上,几家大货栈着火,烧了半条街,老板破产,在变卖土地。
    这里挨着正街,又有运河相通,交通便利。平时生活着富商大贾,苦力,三教九流杂居,一向是疫病的重灾区,医院建在这里,也更能高效发挥医疗作用。
    相比医院事业的大张大合,因嬴悝急着用钱而建立的银行,反倒十分平稳。
    表兄开张后,招收了不少学徒,一半是姜姓,一半是刘姓。银行早期都是家族事业,因为需要绝对的可靠。
    带着这些学徒,时不时跟刘知易商讨,两人一起培训学徒。
    至于业务,先从赢郡商贾入手,吸纳了四十万存款后,分批让嬴悝派人拉走。其他存款,则以小额为主,拉了几个附近商户的客户,都是十两、百两的存单,拢共没存下多少银子。至于贷款,只发展了一家,也是附近商户,临时资金紧张,买卖倒是稳定,做了十几年的粮食生意,每年春秋收粮时候,都会有季节性的资金短缺。风险不大,因为他们用地契抵押,目前刘知易只做抵押贷款,利息不高,第一个客户优惠,只收八个点利息。以后这种一个月内的短期贷工资贷,都是如此,其实算起来年化利率十分恐怖。长期贷款也不能超过三成,不然就是高利贷。
    借给嬴悝的钱,也算利息,年利率十七个点,这是政府贷款,一般最低。
    业务起了个头,姜兴利就带着人跑去赢郡了,要在这里开分行。分行开在赢水城,方便往来赢郡和夏京之间的商人往来汇兑。
    这几个月忙碌,刘知易甚至有些荒于修炼,但他不后悔,感觉这一段是来到这个世界后,过得最踏实的日子。这种为了明确的目标而努力,而不是随波逐流被动适应外界的蝇营狗苟,让他感觉更像是生活。
    只是潜伏的危机渐渐露出苗头,大光明寺的圣女派人传话,有人试图雇凶杀他。

章节目录

这个异界需要革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文学只为原作者狂人阿Q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狂人阿Q并收藏这个异界需要革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