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回到文华殿。
请来张居正,张居正至,太监端来椅子,奉上茶水。
“先生昨夜可睡足?”
张居正坐下,听到皇上的话,沉思片刻,抬起头,大声说道,“臣一夜睡到天亮,今早醒来精神焕发。”
“朕也是如此。”
朱翊钧说完,两人相视而笑。
多年的君臣,以及师生情谊,两人之间很多事情已经心照不宣。
就像他看到张居正眼圈的憔悴,就像张居正知道皇上这几日的反常。
变法到了今日这个地步,受到责罚罢黜的不知凡几,大臣都死了好几人。
如今是不进则退。
朱翊钧不能退,张居正更不能退。
退。
张居正必须要以死谢罪安天下。
而如今,张居正已经放下了对生死的担忧,下定了决心,内心有了明悟。
所以,他更担忧皇上。
皇上才是变法的关键。
“朕这里,又收到一封弹劾先生的奏疏,不是言官,而是来自地方布政使。”
张居正点点头。
这份奏疏,还是他在内阁让人送到司礼监的,早就看到了,按照祖制,他应该出内阁归家以待公议。
有了定论之后他才能回内阁,不过这些祖制他早就打破了,今时今日他更不会选择回避,朱翊钧也不以为意。
“坏祖宗之法,窃君主之大权,掩君主之功绩,纵门生之固位,冒朝廷之军功,引背逆之奸吏。
误国家之军机,专黜陡之大柄,失天下之人心,敝天下之风俗。”
朱翊钧打开奏疏,叹道。
“这是要杀先生啊。”
张居正点点头,他知道,大臣们要杀他,诅咒他的人更是不少。
“臣死则死矣,唯变法之事不可废,臣只愿生前能行变法之事,死后能有后人继上,臣就无憾矣。”
听到张居正的话,朱翊钧长叹一声。
张居正想法是好的,他把事情打下基础,后人只要维护好。
可惜。
历史上连这点也做不到。
虽然张居正死后被抄家,家破人亡,但是历史上的万历皇帝对新政还是支持的。
但是后继者呢。
没有外朝大臣的大力支持,只靠皇帝又如何能支撑。
朱翊钧不得不感叹,这一世,自己给了张居正更多的支持,但是改革变法一样如此艰难。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变法为何举步艰难,十年的时间改革都没有成功,只做到了一半。
张居正身死道消。
朱翊钧不禁自问,张居正死后,无人可取代张居正,何人能代皇上面对群臣乃至天下的压力。
自己嘴巴一张,可以大言不惭的做到独自面对天下吗?
还是有办法的,前提是他能像大明太祖,或者后世的满清一样,指挥的动几十万大军,杀的地方人头滚滚。
自己能做的到吗?
才四万军队的事情而已,一年都没有搞定。
戚金等一众年轻将领,他们又各个都是忠心满满的人吗?他们的想法又是什么呢?
他们最后会是倒向天下乡绅,还是倒向自己这个独夫呢?
后世的税都收不上来,各种逃税,如今自己想要天下大户如数缴税。
考成法逼迫言官做实事,皆反对。
整顿了言官,开始用言官督促各地官府清缴历年欠税,就已经各种事端出来了,还是皆反对。
朱翊钧也得问了。
“天下人,为何就不能按律行事呢?为何都只顾自己的利益?”
“所以需要教化。”
听到张居正的话,朱翊钧笑了,张居正也笑了。
这就是个空话,是个大道理。
天下的道理太多了,可惜道理是道理,实际是实际。
真要是都按照道理做事,喊一句天下大和,大家就应该感动的五体投地,皆来拜。
真要是都按照道理做事。
为何后世的人明知道锻炼身体才是正确的,又有几个做到始终如一呢。
明明学习是好事,为何很多人需要父母的鞭策才能读书呢,不应该自己挑灯夜读吗。
明明工作就该996多奋斗,国家还在发展,大家都应该无私奋斗才对,为何都愤怒呢。
只能说,道理是道理,生活是生活。
“朕今年要定八卫之事,而军备却不足,其中只被服之事,让地方如期供应白棉,湖州知府上奏地方无法供。”
朱翊钧看向张居正。
“朕告诉他,朕出钱买,他告诉朕湖州今年岁额已至,民困无法足,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朕的八卫怎么办?难道光着膀子吗?”
张居正无言。
“言官都来谏言朕,告诉朕道理,说物聚于所生,而赴于所用,告诉朕京师非出棉之所,各地供棉有定数,不能凭空出。”
朱翊钧边说,找出奏疏递给张居正。
张居正打开。
“求者苦其难,篙者高其直,即行采买,而两三万斤棉恐亦不可以仓卒具也。且今都邑之民为编商所困,十室九空,固宜加意轸恤,奈何复扰之耶?”
“先生,此人说的有道理吗?”
张居正合齐奏疏,点点头。
“此人说的有道理。”
“所以?”
“损其他无关紧要之事,来足陛下之事。”
“善。”
朱翊钧送走了张居正。
想让百姓富裕,除非摆脱农业社会,否则什么理论都是扯淡,空中楼阁。
不然只要朝廷做任何事,受苦的都是百姓。
而能逼迫大户让利出来,就是最大的成效。
所以才要改革变法。
逼迫大户们让利。
第二日。
司礼监传下旨意。
“元辅勤勉任事,匡扶社稷,功勋昭著,圣意礼隆,着加进左柱国,升太傅,支伯爵俸,兼官照旧。
给诰命,敕文书,赐宴礼部大庆,荫一子尚宝司司丞,以称朕褒答忠劳至意。”
太监们打着隆重的仪仗,从皇城到张府,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在张府置饭五桌,牵牛拉羊,御酒丝绸一担一担往张府送。
满朝文武百官咋舌。
如此恩遇,历年来未有之。
明白人,已经明白了圣意。
张居正这回被皇上的行为惊到了,这种超规模的待遇,实在是不敢受。
上奏疏推辞。
朱翊钧又命司礼监孙隆,亲自去张府劝张居正,以示恩赏之意思。
张居正推诿不过。
但是坚决不接受太傅一职。
请来张居正,张居正至,太监端来椅子,奉上茶水。
“先生昨夜可睡足?”
张居正坐下,听到皇上的话,沉思片刻,抬起头,大声说道,“臣一夜睡到天亮,今早醒来精神焕发。”
“朕也是如此。”
朱翊钧说完,两人相视而笑。
多年的君臣,以及师生情谊,两人之间很多事情已经心照不宣。
就像他看到张居正眼圈的憔悴,就像张居正知道皇上这几日的反常。
变法到了今日这个地步,受到责罚罢黜的不知凡几,大臣都死了好几人。
如今是不进则退。
朱翊钧不能退,张居正更不能退。
退。
张居正必须要以死谢罪安天下。
而如今,张居正已经放下了对生死的担忧,下定了决心,内心有了明悟。
所以,他更担忧皇上。
皇上才是变法的关键。
“朕这里,又收到一封弹劾先生的奏疏,不是言官,而是来自地方布政使。”
张居正点点头。
这份奏疏,还是他在内阁让人送到司礼监的,早就看到了,按照祖制,他应该出内阁归家以待公议。
有了定论之后他才能回内阁,不过这些祖制他早就打破了,今时今日他更不会选择回避,朱翊钧也不以为意。
“坏祖宗之法,窃君主之大权,掩君主之功绩,纵门生之固位,冒朝廷之军功,引背逆之奸吏。
误国家之军机,专黜陡之大柄,失天下之人心,敝天下之风俗。”
朱翊钧打开奏疏,叹道。
“这是要杀先生啊。”
张居正点点头,他知道,大臣们要杀他,诅咒他的人更是不少。
“臣死则死矣,唯变法之事不可废,臣只愿生前能行变法之事,死后能有后人继上,臣就无憾矣。”
听到张居正的话,朱翊钧长叹一声。
张居正想法是好的,他把事情打下基础,后人只要维护好。
可惜。
历史上连这点也做不到。
虽然张居正死后被抄家,家破人亡,但是历史上的万历皇帝对新政还是支持的。
但是后继者呢。
没有外朝大臣的大力支持,只靠皇帝又如何能支撑。
朱翊钧不得不感叹,这一世,自己给了张居正更多的支持,但是改革变法一样如此艰难。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变法为何举步艰难,十年的时间改革都没有成功,只做到了一半。
张居正身死道消。
朱翊钧不禁自问,张居正死后,无人可取代张居正,何人能代皇上面对群臣乃至天下的压力。
自己嘴巴一张,可以大言不惭的做到独自面对天下吗?
还是有办法的,前提是他能像大明太祖,或者后世的满清一样,指挥的动几十万大军,杀的地方人头滚滚。
自己能做的到吗?
才四万军队的事情而已,一年都没有搞定。
戚金等一众年轻将领,他们又各个都是忠心满满的人吗?他们的想法又是什么呢?
他们最后会是倒向天下乡绅,还是倒向自己这个独夫呢?
后世的税都收不上来,各种逃税,如今自己想要天下大户如数缴税。
考成法逼迫言官做实事,皆反对。
整顿了言官,开始用言官督促各地官府清缴历年欠税,就已经各种事端出来了,还是皆反对。
朱翊钧也得问了。
“天下人,为何就不能按律行事呢?为何都只顾自己的利益?”
“所以需要教化。”
听到张居正的话,朱翊钧笑了,张居正也笑了。
这就是个空话,是个大道理。
天下的道理太多了,可惜道理是道理,实际是实际。
真要是都按照道理做事,喊一句天下大和,大家就应该感动的五体投地,皆来拜。
真要是都按照道理做事。
为何后世的人明知道锻炼身体才是正确的,又有几个做到始终如一呢。
明明学习是好事,为何很多人需要父母的鞭策才能读书呢,不应该自己挑灯夜读吗。
明明工作就该996多奋斗,国家还在发展,大家都应该无私奋斗才对,为何都愤怒呢。
只能说,道理是道理,生活是生活。
“朕今年要定八卫之事,而军备却不足,其中只被服之事,让地方如期供应白棉,湖州知府上奏地方无法供。”
朱翊钧看向张居正。
“朕告诉他,朕出钱买,他告诉朕湖州今年岁额已至,民困无法足,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朕的八卫怎么办?难道光着膀子吗?”
张居正无言。
“言官都来谏言朕,告诉朕道理,说物聚于所生,而赴于所用,告诉朕京师非出棉之所,各地供棉有定数,不能凭空出。”
朱翊钧边说,找出奏疏递给张居正。
张居正打开。
“求者苦其难,篙者高其直,即行采买,而两三万斤棉恐亦不可以仓卒具也。且今都邑之民为编商所困,十室九空,固宜加意轸恤,奈何复扰之耶?”
“先生,此人说的有道理吗?”
张居正合齐奏疏,点点头。
“此人说的有道理。”
“所以?”
“损其他无关紧要之事,来足陛下之事。”
“善。”
朱翊钧送走了张居正。
想让百姓富裕,除非摆脱农业社会,否则什么理论都是扯淡,空中楼阁。
不然只要朝廷做任何事,受苦的都是百姓。
而能逼迫大户让利出来,就是最大的成效。
所以才要改革变法。
逼迫大户们让利。
第二日。
司礼监传下旨意。
“元辅勤勉任事,匡扶社稷,功勋昭著,圣意礼隆,着加进左柱国,升太傅,支伯爵俸,兼官照旧。
给诰命,敕文书,赐宴礼部大庆,荫一子尚宝司司丞,以称朕褒答忠劳至意。”
太监们打着隆重的仪仗,从皇城到张府,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在张府置饭五桌,牵牛拉羊,御酒丝绸一担一担往张府送。
满朝文武百官咋舌。
如此恩遇,历年来未有之。
明白人,已经明白了圣意。
张居正这回被皇上的行为惊到了,这种超规模的待遇,实在是不敢受。
上奏疏推辞。
朱翊钧又命司礼监孙隆,亲自去张府劝张居正,以示恩赏之意思。
张居正推诿不过。
但是坚决不接受太傅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