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周长宁想做出来的东西就是轮椅,虽说这东西在前世是给病人用的,可是在这个世界,只要他不说,谁又会知道呢?之所以想把这个东西造出来,便是为了周老爷子和老太太,两人年纪都大了,这才第二天,他就已经能察觉到老爷子面上有些倦色了,轮椅做出来以后,两位老人想活动身子骨的时候便走一走,累了的话自有他们这些儿孙推着。
    自他成为周长宁以后,一家人对他的好他都能感受到,既然如此,他又怎么可能不投桃报李、为两位长辈多思量一二呢?唯一可惜的便是,虽然周长宁知道轮椅长什么样子,可他没做过木匠的活计,动手能力也不怎么样,便只能把这个任务委托给周大新了。
    此前,周大新只是从来没有朝着这个方向去想过,但并不代表他脑子笨,只需周长宁这么一说,再回想起自己见过的马车以及自家板车的轮子,敏锐地察觉到这个新物件儿最大的好处便是因为有轮子的存在可以省力,他很快便在脑海中构造出了“轮椅”的形状,至于在制作过程中还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那就只有在遇到的时候再说了。
    当然,周大新也明白这个东西造出来以后能让谁最方便,自然不敢多做耽搁,匆匆吃完了饭,便拉着两个弟弟还有自家儿子打下手,旁的不会,把圆木头劈成木板、抛光这样简单的活计总该会的吧,毕竟,人多力量大嘛。
    此外,周长宁还兼任了“设计顾问”一职,在周大新渐渐开始组装起来的时候,及时对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整改意见。
    晚饭用完之后,本就没什么事情可做了,因着一行人都是今日半夜便出发上路了,所以要格外疲倦些,已经有人实在撑不住沉沉睡过去了,但是周大新几人忙活得“热火朝天”的样子还是吸引来了不少的目光,就连周长平,也被还算熟悉的杨毅哥哥乖乖牵着,站在一旁围观。
    紧赶慢赶着,赶在众人都休息之前,第一辆轮椅总算是新鲜出世了,时间匆忙些,一些边边角角的细节处可能还会有些小木刺,不过都是在连接固定处这样无伤大雅的地方,像坐的地方兄弟几个还是不敢糊弄的,打磨了好几遍这才作罢。
    “这就是长宁想着做出来的椅子?”周老爷子看着这辆新型“椅子”,十分感兴趣地问道,老爷子丝毫不掩饰他的“偏心眼儿”,虽说是长宁提出来的,可是三个儿子忙活到现在也是卖了力气的,所幸,他的三个儿子也早已习惯了,自然不会像小时候那样还跟小辈儿“争宠”。
    作者有话说:
    第二十二章 攀谈
    说实话,做轮椅本身并不难,但是那么多人都见过椅子和马车,也没见谁能够想到把这两样东西结合到一起的,更何况,周长宁想出这东西的初衷还是为了能让周老爷子和老太太不那么劳累,因而,此刻看着来围观这个新奇玩意儿的众人,周老爷子心里可别提有多舒坦了:“我来试试。”
    当然,也不会有人跟他争抢这个优先试用权,周老爷子坐了上去,周大新握住轮椅后面的把手推着他,在做的时候,为了避免轮子过于光滑而失控,他特意做成了类似于锯齿状的,可以增大轮子和地面之间的阻力,这也就是在官道上,道路比较平坦,轮椅才能派得上用场。
    “爷爷,怎么样?还适应吗?”看着周老爷子享受地被自家儿子推着走的模样,众人自然不敢开口催着他老人家,周长宁可就没那么多顾忌了,如是问道,与此同时还补充道:“这椅子毕竟是木板做的,坐久了也容易硌得慌,明天抽空让三婶缝两个大小合适的软垫子,您和奶奶也能坐得更舒服些。”
    木板又不是什么难得一见的东西,这玩意儿的工艺又算不上复杂,手熟了以后周大新兄弟几个用不了两个时辰就能做出来一辆,他们自然也打算不偏不倚地给二老一人做一辆了。
    在一旁听着的李氏自然应了下来,她的女红是家里女眷中最好的,平日里偶尔抽空绣些帕子拿到镇上去卖也能补贴不少家用呢,还凑趣儿着对老太太说道:“娘,您看长宁多孝顺的,我们这些个大人没考虑到的细节都让他给想到了。”
    人上了年纪以后,最值得欣慰的还不是家宅和睦、儿孙孝顺吗?何况,周长平没有出生以前,周长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家里孙子辈儿唯一的男丁,周老太太对他的疼爱可是一丁点儿都不比老爷子少,闻言,脸上也绽放出一抹笑意,拍了拍李氏的手道:“不止长宁,你们也都是孝顺的好孩子。”
    周家这边一家和乐,其他人家也看得有些眼热,周成根率先出声问道:“大新,这东西能卖我们家一个不?你也知道,我娘年纪也大了,跟着我们奔波一两天还成,时间长了肯定是受不住的,原本我还在担心呢,这下好了,我们家还是能匀出来一个人推着我娘走的。”
    虽说刚刚看着周家三兄弟做感觉不难,但周成根还是有几分自知之明的,没有一丁半点儿做木工活的基础就想上手,想做出来个成品那得等到猴年马月去?还不如掏点银子干脆买一个算了,这东西也就是赚个手艺钱,想来大新一家也不会漫天开价的。
    “都是一个族里的,说什么卖不卖的话?只不过,刚刚你也看到了,做这东西还是挺费时间的,一个晚上哪怕用过晚饭就开始做,估计也做不出来三辆,要不这样,想要这椅子的你们各家自备木材,等我把给我娘做的那一辆组装好以后就开始做其他的,成不?”
    心中有所意动的又何止周成根一个人?何况,总不能他们一家人轻轻松松,看着其他的同族长辈每天累得筋疲力尽吧?这事儿周大新也做不出来,但是,事情总得有个先来后到,他总要先把自家剩下的那一辆做完再去做别家的活计。
    听得周大新话里的意思是不收银子,众人心里哪儿还有不乐意的呢?自然是连连点头答应,这才回到了自家的地方。
    然而,人群才刚刚散去,周大新也把那辆已经做好了的先放在了自家的板车上,却是又有一个面生的人凑了过来:“这位兄弟,瞧着挺面生的啊,不知道怎么称呼?”
    周大新看了来人一眼,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是人家也没表现出恶意来,他也就不好不回答了:“叫我大新就成,你是,桐乡镇上的人?”
    “对!我叫董文旭,是在桐乡镇上开书铺的,大新兄弟不是镇上的人?”董文旭试探着问道,觉着有些奇怪,按理说能跟他们的脚程差不多的也就只有一个镇上的人了。
    周大新只是简略回答了一句“我是青石镇附近村子里的”,别的什么也没多说。
    似乎是看出来了周大新对于这些客套的谈话并没有多少兴趣,董文旭也就不再寒暄,直奔主题地道:“大新兄弟,是这样,我之所以腆着脸凑上来呢,是因为看到了刚刚老爷子坐着的那辆可以推着走的椅子,不知道你这东西卖是个什么价格?我们家老爷子年纪更大,这两日走着都有些受不住了,我也想买一辆来能让老爷子省点儿力气。”
    方才周家村一行人围到一起看着周老爷子试用轮椅,他见到这里热闹便也凑近了些许来看,一眼便瞧中了这东西,有了这轮椅,不知道能给老爷子省多少力呢,他当儿子的看在眼里也就不用整天揪心着老爷子万一什么时候累得一头栽倒下去了。
    然而,周大新却并未一口答应下来,反而寻到了一处疑点:“董大哥家里不是开书铺的吗?按理来说家中也不缺银子使,就没买过一辆马车吗?”他答应其他几户人家,那是因为知根知底;可是眼下,他自家又不缺银子,即便有银子在这逃荒路上也没处使去,对于这贸然接近的人当然就会报以十二万分的小心了。
    对此,董文旭自然能够理解,毕竟,连他们自家也是同样,除了两户熟悉些的邻居以外跟其他人也不怎么搭话,毕竟,人心难测,谁知道什么时候家底儿都会被人给摸清楚了呢?便耐着性子回答道:
    “马车自然是有的,我们家老爷子前两年出诊次数还比较多的时候,我们便专门寻人买了一匹马,只不过,镇上的大户人家那是有家丁在的,实在不行,花大价钱在镇子上雇佣些好手也能护送他们,可是我们家就自己家里那点儿人,哪里敢在逃荒路上还这么招摇呢?
    老爷子便让把马车撂在家里了,说句实在话,这会儿我早就后悔了,要不是担心镇上情况不明,甚至都有返回去把马车再赶来的冲动了。”
    老爷子有他的考量,但是这样纯靠一双脚在走,得走到什么时候去啊?他平日在书铺里守着,不见风吹日晒的,也算是养尊处优习惯了,就这两天走的路程,加起来绝对能抵得过以往一年走的路程了,脚底心也早就磨出了血泡来。
    作者有话说:
    第二十三章 董家
    别的话周长宁都可以忽略不计,两个大人说话,怎么着也没有他一个小辈儿插嘴的道理,然而,在听到董文旭说起“出诊”两个字的时候,再联想到周老爷子曾经提到过的桐乡镇上的董大夫,周长宁心里不由得微微一动,不会吧,当真这么巧吗?便问道:“出诊?难道伯父家还开了医馆吗?”
    他插话本有些冒昧,幸好董文旭自觉有求于人,也不介意这些细枝末节了,点点头肯定道:“对,医馆是我们家一代代传下来的,我爹守着那间医馆当了几十年的大夫,出诊那么多回,可以说桐乡镇附近大大小小的村子他都走过,为此也落下了一身的病痛。”如是一来,便不难理解董文旭为何非要尽快给他家老爷子买一辆轮椅回去了。
    闻言,周长宁递给自家老爹一个眼神,周大新原先还有些懵,却想起长宁方才特意问了“医馆”的事情,突然记起上次他和老爷子的对话,立刻意会,面对着董文旭的态度也不由得软化了下来:“姓董,家里又是在桐乡镇开医馆的,你家老爷子莫不就是人人交口称赞的董妙生董大夫?”
    见新认识的周大新父子俩吃了一惊的模样,明显是听说过自家老爹,董文旭也哈哈一笑,面上带出了些许自得道:“正是!不过,老爷子这两年精力不济,平日在医馆坐诊的大都是他的徒弟了,怎么,大新兄弟也去过董氏医馆瞧过病?”
    “瞧病嘛倒是没有,但是,方圆几百里,恐怕没有听说过董大夫之名的才算是少数吧,我虽然并未见过老爷子,但是对老爷子的一身医术也是敬佩得紧呐,既然是老爷子要用,这样,我明日抽空便去搜集木材,争取明晚的时候做出来一辆送到老爷子那里去,只不过,在此之前就要委屈文旭兄弟和我们同行一段路程了。”
    虽然是刚刚才认识的人,但是既然董文旭能够喊他一声“大新兄弟”,那么礼尚往来地,周大新也顺着他的话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对他的称呼。
    然而,董文旭的关注点却不在这小小的称呼上,见周大新答应了下来,当即面露喜色,摆手道:“这些都是小事儿,不值一提,对了,大新兄弟一家人走这条官道,可是同样要去东阳郡的?”
    这话正中下怀,周大新还生怕他不问呢:“正是,只不过,我们村子里总共往这个方向逃了六户人家,老的老,小的小,每天也就只能走那么一段路程,就先在这样的速度赶路,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东阳郡呢!”
    聊到这个话题,董文旭心中又何尝不彷徨呢?接住话道:“谁说不是呢?我家想去东阳郡,乃是因为我妹妹早年嫁到了那里去,此番既是避祸,去了东阳郡也就不算是人生地不熟了,倒是大新兄弟,可是也去寻亲的?”
    “我们一行人都是种地为生,空有一身力气罢了,哪里识得东阳郡的人物呢?去东阳郡也不过是为了先躲过眼前这场祸事而已,至于最后要不要留在东阳郡,还得我爹来拿主意。”
    他说着这话的时候,董文旭不自觉地向着周围扫视了一遍,大新兄弟这一行人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其中青壮却不少,即便是遇上乱世中的盗匪,想必也能有一定的自保之力,想到这儿,他不由得心神一动,一个念头渐渐浮了上来,却又暗自告诫自己不能着急,还是得跟家里人商议过才是。
    再说了,乱世之中,最忌讳的便是交浅言深,他虽是和大新兄弟诚心相交,可是这也掩盖不了他们这才是第一次见面的事实,即便家里人一致同意了他的那个想法,也得看人家乐不乐意啊。
    见着董文旭默默回到了距离周家村这一行人不远的一处位置上,周大新这才凑过来给周老爷子说了与董大夫的儿子结识的事情,余下的话都不必再多说了,众人心里也都有杆秤,乱世中队伍里有个大夫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当然,最先与董文旭搭上话的是周大新,周老爷子便毫不客气地把这个重任交给他了。
    老大在酒楼那么多年也不是白做的,练就了一身“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好功夫,至于究竟能不能把董家人拉拢过来,就要看七分能力和三分运道了。
    翌日,周老爷子的“崭新造型”可谓是格外瞩目,因为有着两个轮子的存在,简简单单一个推轮椅的动作便格外省力了,即便是女眷也能轻松推动,如是一来,推着周老爷子走的任务便交给了周仪霜。
    家里孙子辈儿也就跟小猫似的这么三两只,所以,即便是女孩,周仪霜在周家也是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家里的壮劳力又够用,因而,在同村的其他姑娘偶尔还得下地帮着做些拔草、收庄稼之类的简单活儿的时候,周仪霜却是一次也没有下过地的,不过,家里里里外外的杂事她也揽了不少,力气不算小,用来推着周老爷子走还是绰绰有余的。
    当然,老爷子自觉身子骨还算强健,并不肯一直被人推着,自己走上一段路程,累了以后再坐上去歇一会儿,缓过劲儿来再继续自己走,如是循环往复,不过,每回自己走的时候,他也不肯让轮椅空着,硬是把老太太按在了座位上,看得一众儿孙心里都在偷偷地笑呢,老爷子这是心疼老太太呢!
    午间,趁着休息的功夫周大新兄弟三个又跑出去砍了不少木材来,和他们行动一致的自然还有其他几户人家,周大新“免费”出手艺也就罢了,总不能原材料还得让人家来准备吧,他们可没有打算那般厚着脸皮地占人便宜。
    傍晚,队伍停了下来,女眷们准备晚饭,周大新兄弟三个也没闲着,锯木材、做木板、改形状、组装,各有各的分工,就像一条流水线似的,反而提升了他们不少的工作效率,不仅把给老太太的那一辆做出来了,就连约定好要给董家老爷子的也完工了。
    周大新笑呵呵地让儿子去喊了董文旭来“验收”,董文旭自然也不是什么吹毛求疵的人,一边从腰间的荷包里取出一小块银子准备放在周大新手里,一边又连连谢道:“多谢大新兄弟能够替我匀出来这一辆,忙活一场,总不能让大新兄弟吃亏了,这点儿小小心意,大新兄弟便收下吧。”
    单看周家村的其他人家还在排着队等待“提货”呢,便由不得董文旭不感激,毕竟,他家老爹可比周老爷子要年长近十岁呢,即便平日里再是注意养生,可是年纪就摆在那里呢,对他来说,能够早一天取到货,老爷子便能早一天轻松下来,因此,这番话并不全然都是客套,也是发自内心之言。
    周大新连连摆手推拒:“文旭兄弟这是把我当成什么人了?些许小事,不必放在心上,要是这点儿活计还要收银子的话,你我之间未免也算得太清了些,还是说,文旭兄弟这是打算跟我钱货两讫、从此分道扬镳了?”
    董文旭自然没有这重意思,见周大新拒绝的意思十分坚定,便也不再扭捏,将银子收回荷包,这才又试探性地提起了另外一个话茬儿:“白日里我便见着大新兄弟这一行人队伍人数实在不少,可都是一个村子里出来的?不知可曾考虑过吸纳外人?”
    作者有话说:
    第二十四章 加入
    周大新心里暗道一声,终于来了,面上却做出一副犹疑之色:“文旭兄弟说笑了,虽说人多力量大,哪怕在逃荒路上大家也想抱团取暖,好应对更多的突发情况,可是,人心难测,不是知根知底的人,谁敢贸然吸纳进队伍啊?
    咱们现在在的这条通往东阳郡的官道上,大部分人都是从桐乡镇上出来的,按理来说,一个镇子也就那么丁大点儿地方,大家伙也都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可是你看看,赶路的这两日,除了极少数人以外,剩下的哪一家不是各走各的?
    说到底,我们虽然也乐意让更多有本事的人加入进来,但对于陌生人还是不敢冒这个风险呐。”
    周大新直接明了地说出只想要有本事的人,倒是并未让董文旭心生反感,觉得他太过功利,本来嘛,人都是会追逐利益的,何况,有本事的人走到哪里都能吃得开,周大新能够这样告诉他,反而算是在跟他说些心里话了,而不是仅仅为了敷衍他说一些场面上的客套话。
    “大新兄弟言之有理,那我也就不绕弯子了,直接表明我的来意吧,不知大新兄弟觉得我们一家人和你们一道走如何?我们家人不算多,也就我爹娘,我和孩子他娘,还有一双儿女,真正能当壮劳力来使的也就我一个人,说实在的,这两天睡觉的时候我都是提着心的,一天两天这样撑着还好,总不能一直这样胆战心惊地赶路吧?所以才起了这个心思。
    不过,我们一家人身子也都还好,行李不算多,赶路也能支撑下来,并不会拖慢队伍的进度,此外,我爹虽然上了年纪,但是毕竟当了一辈子的大夫,看个头疼脑热的还是没问题的。
    也正是通过和你的交谈,觉得你是个可交之人,我这才敢提出来,若是大新兄弟和伯父商议过后,觉得不甚合适,那便当做我从未提过这茬儿,无论应承与否,也并不影响你我二人之间的交情。”
    董文旭的话同样实在,明晃晃地把自家的条件摆了出来,双方都心知肚明,其实最有吸引力的便是董老爷子这个大夫了,肉眼可见地,周大新面上一喜:“文旭此言当真?若是能得你们一家人加入进来,我们这个队伍也就更添了一重保障了。”
    董文旭自然笑着点点头,这事情昨晚回去之后他就和一家子人都商量过了,也是经过一致同意这才提出了这一茬儿,周大新这一行人虽然是从青石镇附近的村子上来的,但是同属于一个村子也自有好处,祖上都是沾亲带故的,做事也必定会公正些,不会额外偏袒谁,也不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人心一下子涣散掉,正巧适合当下需要抱团的他们。
    “不瞒文旭兄弟,昨晚听说董老爷子是大夫,回去我还跟我爹聊天的时候提起过呢,想着要是你们一家人也能和我们同行那就再好不过了,只是因为担忧你们或许另有打算,这才没有开口相邀,这下真是太好了,不必过问我爹,我都能做主答应下来了,明日一早,文旭兄弟便和我们一同启程吧。”
    至于和其他人家商议的事情,周大新昨晚就提早说过了,听闻队伍里能够多一名大夫,哪里还会有人不乐意呢?眼下周大新之所以这么说,自然是因为最先提出来这个话题的是董文旭,他们对这个队伍本就有“外来者”的身份,不能再让人家觉得是他们有求于人了,因此,在口头上多客气两句也并无妨碍,毕竟,人和人之间相处,最好的关系,便是平等了。
    次日,周家村这一行人也一一见过了董家人,董大夫年纪看上去比周老爷子也大上不少,相比之下,明明是同龄的董老太太却要显得年轻不少,而董文旭的夫人则是一名看上去颇为温婉内秀的妇人,介绍到她的时候也只是微微福一福身,唇角抿起一抹笑意。
    至于董文旭的一双儿女,女儿更大些,年纪和周仪霜相仿,两个小姑娘也算是难得地在逃荒路上还能交到了新朋友,没一会儿便自发地凑到一起躲去说悄悄话了,儿子年纪比周长平略大一两岁,听董文旭说,已经在上私塾启蒙了,因此,虽然是个白净的虎头虎脑的小男孩,但是言谈举止间却像个小大人似的,看得周老太太一阵心喜。
    再次出发的队伍多了董家这一行人,但是赶路的速度并未减慢,相反地,由于周大新三兄弟陆陆续续把给其他人家里的老人的轮椅都给做出来了,不用再刻意迁就老人的步伐,因此他们的行程反而加快了些许,只不过,究竟什么时候才能走到东阳郡去,谁也不清楚。
    当然,周长宁例外,根据系统的地图功能,以及他们每天能够行走的路程,他预估着,大概再有大半个月的时间就能抵达目的地了,而在此之前,他们这支队伍也终于遇上了这条官道上的第一个驿站。
    驿站乃是朝廷在官道上铺设的,往往都是每隔多远的距离才会设下一个站点,好为来往经过的信差提供补给,而周长宁他们这一行人通过这些天的赶路,早已离开了秦王封地,交战的乃是秦王和楚王,燕王这个青涩的毛头小子暂时还不被他们放在眼里,所以,战火暂时还没有烧过来,这个驿站也就并未关门大吉。
    只不过,旁人或许不太清楚,周长宁却是明白,这里的驿站往往都是为了来往的官员或信差提供食宿的,像他们这些过往的行人怕是进不去,心里想了想,悄声在周老爷子耳旁说了些什么,于是,周老爷子便阻止住了众人想要进去歇歇脚的动作,转而向旁边的一个茶水摊子走去。
    这茶水摊子不外乎是附近的村民为了补贴家用而过来开设的,反正无非是搭个草棚子、内里添几张桌椅的事情,几乎是无本买卖,挣不了大钱,但是让家里闲着无事的老人过来守着,也并不费什么事,左不过,能挣一点儿是一点儿嘛。
    听周老爷子说驿站定然不会放他们进去的,众人心下难免失望,但是,茶水摊就茶水摊吧,不得不说,当屁股切切实实地落在了凳子上的时候,内心居然会产生出一种久违了的感觉,这么多天休息歇脚大都是席地而坐,整个人早已风尘仆仆的,能有个凳子坐,喝点儿茶水,也算是让生活里多一点儿调剂品了。
    作者有话说:
    第二十五章 驿站
    然而,坐着歇下之后,在众人有些诧异的目光中,周大新却带着周长宁往驿站的方向走过去了。
    “周叔,大新这是?”董文旭语气有些迟疑地问道,他是开书铺的,跟读书人打交道居多,耳濡目染之下对朝廷开设的驿站还是有几分了解的,驿站的主事者自然是官方派来的人,但是里头干活的其他人却大都是附近村子或镇上的,不过,虽说做的都是些杂事,但好歹也跟官府有了交集,所以,即便清闲到无所事事,这里的人也不可能好说话到哪里去。
    周老爷子笑呵呵地回了一句:“我让大新带着长宁去打探些消息,咱们这些人只是闷着头赶路,虽说已经出了秦王封地,但是我这把老骨头还想着落叶归根呢,对那边的战事究竟如何了总得了解了解嘛。”
    这话说得在理,众人眼前不由得一亮,连连点头,到底还是周老爷子思虑周全。
    不过,周老爷子这话只是说了一半,另一半嘛......周长宁紧跟在自家老爹身后,一齐走到驿站门口,平日里负责接待来往衙差和官员的小二立刻笑脸迎了上来,然而,在看到他们父子二人身上面料做工俱是极为普通的衣服,且因着一路上就连做饭的水有时候都缺呢,更何况奢侈到洗澡了呢,身上散发出的那股子味道着实不好闻,于是乎,小二便立刻换了一副脸庞:
    “这里是驿站,仅招待官府的人,可不是你们能进来的地方,来往行人若想歇脚,请往别处去!”也不知是怎么回事,近些日子以来,像这样好似流民的人陆陆续续都在经过这里,也没听说哪里有发生过大规模的饥荒啊?这些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心里这样想着,碍于一眼便看到了在不远处茶水摊上歇脚的众人,到底语气没有太过难听。
    人都说,先敬罗裳再敬人,还是由几分道理的,更何况,无须小二指明,周大新也知道他们此时的形象定然是极为狼狈的,心里并未动气,反而极为客气地笑着道:“这位兄弟,不知道怎么称呼啊?”说着便摸出了一块碎银子来,动作极为隐蔽且快速地放在了小二的手心。
    察觉到手里的异物,虽然心里不屑,来往的衙差官员随随便便出手也比这人大方呢,但是眼下又无事,左右不过是闲谈一两句话的功夫,小二也就没有推拒,毫不客气地收下了,面色也变得和缓了些许:“我叫大猛,你这是...打哪儿来啊?”
    周大新当然不会傻到把自家的老底儿泄光:“我们都是从宛城那边过来的,那里虽然还能过得下去,但日子仍是有些艰难,这不,我姑母可是嫁到东阳郡的大户人家去了,便打算去郡城寻亲,若是一切顺利的话,说不定以后就能在郡城落脚了。”说着,周大新眼里还浮现出些许希冀之色,就好像,他真的有这么一个姑母似的。
    大猛在心里嗤笑,还大户人家呢?在这些人眼里,该不会东阳郡的每一家都能称得上是大户人家吧?不过,心里虽不以为然,面上却附和着说道:“那便希望你们一路都顺利了。”
    这时,就到了周长宁发挥作用的时候了,只见他轻轻地拽了拽周大新的衣角,凑近着他,用小二百分百能够听得清的音量说道:“爹,咱们这也走了快半个月了,一路上只能吃个半饱也就算了,连水都不够用,你闻闻我身上这味儿,都快馊了,咱们能不能跟这位官爷商量一二,好歹让我们好生梳洗一番吧?就现在这个样子,找到姑祖母的府上的时候,说不定人家门房还以为我们是叫花子呢。”

章节目录

农门长孙逃荒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文学只为原作者夹心棉花糖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夹心棉花糖并收藏农门长孙逃荒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