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1712年彼得一世迁都到彼得堡,一直到1918年的20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都是俄罗斯文化、政治、经济的中心。1712年到1914年,这一时期一直叫圣彼得堡。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沙皇俄国同德国是敌对国,因为圣彼得堡的“堡”字是源自德语发音,当局决定把城市改名叫彼得格勒。
    彼得格勒就在波罗的海的边上,从彼得格勒沿着波罗的海向东南出发,依次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普鲁士,实际上彼得格勒距离德意志的龙兴之地(普鲁士)只有几百公里。由于德国掌握了海权,所以很快拿下了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和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及其周边地区。为了抵抗德军,俄国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西部地区还有二十万军队。德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对俄政策是:歼灭俄军有生力量,对领土没有具体要求。于是歼灭这二十万军队就成为德军的作战目标,德军的计划是:从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的西部穿插,协同里加方面的德军,对着二十万俄军迂回包抄。
    从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到维尔纽斯的西部有三百多公里路程,两边对进的德军需要各自迂回近两百公里,计划用时四天。可是俄军对德国人的迂回穿插战术已经非常熟悉,德军刚开始穿插,俄军就头也不回的逃走了,阵地和重武器统统丢弃,跑得很快。结果是这次合围,只俘虏了几万俄军,其余大部分俄军都从包围圈中逃掉了,德国人全歼俄军的目的没能达到。不过,德军占领了拉脱维亚西部和立陶宛大部分地区,对俄国首都彼得格勒的威胁更大了。
    这次战役虽然没有达成战前目标,但是把南线俄军的重兵集团调过来了,鉴于首都彼得格勒已经暴露在德军兵峰之下,沙皇下令尼古拉大公将乌克兰地区的俄军调至彼得格勒以南地区,并且向德军反击,解除首都的威胁。在强行征兵抓丁之后,北线俄军达到了四个集团军八十万人,南线还有五个集团军一百万人,但是这些部队大部分被德军歼灭或者重创过,士气低迷,而且刚入伍的新兵居多,战术素养极低。俄军总司令尼古拉大公深知他的军队是什么情况,采取了稳步对峙的战争策略,并没有大举进攻德军阵地。
    按道理说,尼古拉大公做得没错,他手下的新兵去进攻大量装备克虏伯火炮的德军,那是去送死。但是俄国国内不这么认为,手握近两百万大军,却不敢驱逐敌人,每日消耗巨额军费,俄国财政现在全靠举债生存,政府可熬不起!于是沙皇免除了尼古拉大公的总司令职务,自己亲自挂帅,担任俄军总司令一职。同时命令俄军在北线向德国人反攻,意图将德军驱逐至远离首都彼得格勒的地方。
    同时,英国也呼吁俄国在东线展开一次针对德国的攻势,希望振奋协约国的士气,以减轻英国的军事压力。俄国则通过在立陶宛维尔纽斯地区发动名为“纳拉奇湖攻势”作为回应。结果,在德军战术小组的层层阻击和克虏伯大炮的拦截下,俄军进攻受挫,伤亡惨重。而此战德国人只遭受不足俄国五分之一的实际伤亡,北线的俄军彻底失去进攻能力。
    不过,德国在这次战争中,为了防御俄军,把南线的德军抽调了一大半。目前在南线的乌克兰战区,只有一个德国集团军,配合德国战略炮兵,在克里木半岛拔点作战。其余防御任务都交给了奥匈帝国军队和土耳其军队。
    俄国将领布鲁西洛夫看到了其中的机会,便向俄国最高司令部呈达了他的计划,他提议在西南部的西乌克兰地区向奥匈军队和土耳其军队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攻势。布鲁西洛夫行动的主要目的是收复乌克兰,利用喀尔巴阡山的阻断,歼灭西乌克兰地区的同盟国军队,并尽可能在战争中彻底将奥匈帝国击败。在此前的东线,奥匈帝国在喀尔巴阡山以东的西乌克兰地区摆下了五个集团军,连同土耳其的三个集团军,总兵力接近两百万人,加上克里木半岛上的德军,自认为高枕无忧,还准备进攻俄国人。
    俄国的西方军事集团指挥官阿列克谢·埃弗特上将遭受德军的多次打击,一向奉行防御性战略,并对布鲁西洛夫采取的攻势抱持反对。对此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5年向军队下达了个人指令,要求西南方向的俄军进行一场大型攻势。英国每月为俄国提供2500万英镑的信用(俄国采购物资,英国买单),多次要求俄国人在战场上做出一些表现,但是迄今为止,俄军连一点拿出手的成绩都没有,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压力也很大。所以,沙皇急需拿点儿战报向英国债主要钱。而俄国国内早已怨声载道、民不聊生,政府急需一场胜利来巩固统治,所以政府官员都想打这一仗。至于俄军官兵,由于这次作战对手里没有德国人,信心还是比较足。于是,沙皇、俄国政府官员、军官、士兵,难得上下一心,想要打赢这场战役——人和了!
    战役准备极为周密、隐蔽,北线俄军夜里登上火车,南下途中不开车厢门,吃喝拉撒全部在车内解决。不知不觉中,俄西南方面军集结起一百五十万大军(辖第8、第11、第7、第9、第10、第12、第13集团军,超过4000门轻炮、500门重炮,由布鲁西洛夫指挥),甚至瞒过了德军安插在俄国的眼线。这次战役,布鲁西洛夫计划打破传统,采用一个凌驾于所有现有战术的新战术。在当时的历次战役中,大家采取的是集中突破作战。面对敌人完整的战壕防线,指挥官们往往是选择一个长度适中的攻击面,然后把自己的部队一股脑的堆过去,兵力和大炮越多,突破对手的防线的机会越大,而敌人则是从后方调集后备队发动侧翼袭击或者支援作战,双方围绕战壕前后五公里打来打去,直到把这个区域堆满尸体,一方士气崩溃而后撤。
    取胜的唯一希望,就在于重新建立新战术。布鲁西洛夫此次改变了这个做法,他把正面攻击面从45公里拓宽到了480公里,越长的防线意味着敌人可能会暴露更多的破绽,进攻方的主动权被大大体现,每多突破一个点,就意味着防御方要把自己的后备队重新部署和运输。而在当时通讯没有那么完善的日子里,多处防线被击破完全可以造成敌方指挥部崩溃的情况,1914年的罗兹战役,俄军就是这么失败的。
    新战术的第二点是改变以往的炮击方式。在之前的“纳拉奇湖攻势”中布鲁西洛夫发现,俄国西北方面军进行了长达两天的炮击,不但收效甚微,而且令德军在炮击区域后方集结,致使突破失败。其实在史实中的索姆河会战之中亦是如此。低效的长时间弹幕打击(特别是俄军现在缺乏重炮)并不能摧毁敌军的地下工事,敌军有生力量并不能被有所杀伤,相反还会暴露作战计划和意图。为此,布鲁西洛夫首先采用了1914年德军在波兰战役中的方法,利用空中侦察飞艇(俄军改用侦察机)拍摄对方阵地,第二是改进炮兵作战,训练他们在短时间之内发射更多的炮弹,集中于敌军的某个位置。
    新战术的第三点在于后备队的部署。以往的作战中,后备队离前线会很远,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接替前方部队的战壕,然后执行防御作战,有的时候后备队和前线部队还会部署出现问题,但是这一次,布鲁西洛夫把后备队部署在前线3km处,如果前线溃败,那么增援会第一时间赶到战场。
    新战术的第四点在于彻底的改变俄军的作战特点。以往的俄军作战特点是人海冲锋和散兵战术为主,这些只会成为重机枪扫射的靶子。士兵们也不知道战斗的目的是什么,只是在军官的带领之下进攻。布鲁西洛夫这一次参照德军,让士兵们在战斗开始之前就明白了自己的任务,并且专门进行了实战演练。在战场后方,参谋官们专门建设了奥地利军队的战壕模型,让部队进行突破作战。新的作战将会被分为四批次,第一批次的部队会携带大量的手榴弹,目标是占领敌军第一道防线,第二批也是如此,但是要拿下第二道防线,因为布鲁西洛夫认为这一道防线是奥军核心,最后剩下两批人负责携带重武器装备,加固阵地,准备防御,并且准备下一次冲击。
    新战术的第五点在于改进后勤。布鲁西洛夫建立了弹药库,重新修缮了不少道路,改进了火炮的补给线。这个事情花了长达三个月的时间来进行准备,但是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布鲁西洛夫不会知道,他的这些新式的作战计划,将会成为现代化战争的进攻战术的模板,步炮协同的标准组织协调方法。未来所有的国家都会对这些战术进行分析与学习,其中他的对手德国人受到的启发最大。

章节目录

穿越小克虏伯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文学只为原作者长征和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长征和诗并收藏穿越小克虏伯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