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李承乾的庙号
    永徽五年在不知不觉当中悄然来到了末尾,眼看着就到了永徽六年。
    永徽六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年份,毕竟这一年是李承乾定下要传位给李象的年份。
    其实本来李承乾是打算在新年大朝会的时候给李象安排一下,但是既然吐蕃那边开打了,反正具体日期也没定下来,所以李承乾打算再稍微往后拖一拖。
    怎么着也得把收拾完吐蕃这个大胜给落袋为安才是,那好好的武功,可不能拱手让人。
    什么?你说象儿是朕的儿子?
    那李承乾就要呵呵了。
    是,我们爷儿俩是父子不假,可亲兄弟还要明算账呢,那不能说我好不容易熬到头,整出来一个武功,然后咵嚓一下让给儿子了?
    这不能够!皇位可以传,功绩可不行!
    再说了,武功以后有的是,他这么年轻,朕肯定不能让他一即位就躺赢一下,那怎么着也得给孩子一个动力才是。
    李承乾又开始琢磨自己将来的庙号,按照他这个功绩,他觉得怎么着也得是个高宗,谥号嘛……那自己肯定是配不上武,文的话倒也不是不行,可这个谥号百分百要给他阿耶李世民的。
    那估计也就是康了,很符合他的人设,也符合永徽年的基调。
    康是个美谥,历史上“成康之治”其中就有一个周康王。
    至于庙号高宗,这年头还没有什么阴阳怪气在里面。
    至少没被李治和赵构这两个老九祸害,高宗也算是不错的庙号。
    不说别的,前人就有一个殷高宗武丁。
    武丁在位一共五十九年,因西华发生蝗虫灾害,武丁从商都率群臣前往西华捕灭蝗灾并体察民情,因积劳成疾,病逝于西华。
    殷高宗武丁在位期间对侵扰商朝的西、北诸方国,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同时又进行了南征,为商王朝广拓了疆域,东起海滨,西到陇右,南至江汉一带,北到河北北部,奠定了华夏民族大体上的疆域。
    在治理内政方面,武丁从民间选拔贤才,兴利除弊,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使商朝达到鼎盛,史称“武丁中兴”。
    所谓“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就是武丁给他提拔起来的。
    他的妻子也有不错的名气,就是那史上第一位女将军妇好。
    一只纠结到腊月,李承乾才在心里给自己的庙号和谥号定下来,以后就是唐高宗康皇帝。
    其实也行,很不错。
    谥号突然间变得稀奇古怪,滴里嘟噜一大串,那还是李治和阿武的锅。
    这两个闸总不仅在年号方面突发奇想,换年号比发朋友圈还勤,就连谥号的规矩他们都想碰一碰。
    本来李世民的谥号是“文”,经天纬地曰“文”,但李治突发奇想,又给改成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也就是从这儿开始,谥号就开始变得一文不值。
    像是以前,在历史讨论方面一般没有叫某某宗某某祖的习惯,一般都是叫某某帝。
    比如刘邦,以前一直习惯叫汉高帝;刘恒都是叫他汉文帝,而不是汉太宗;刘彻一般都叫汉武帝,而不是称呼其为汉世宗。
    就像是三国时期也是如此,都叫曹丕是魏文帝,曹叡是魏明帝,没几个叫他俩高祖和烈祖的。
    至于南北朝到隋朝更是如此,什么宋文帝、魏孝武帝、隋文帝、隋炀帝……一直到唐朝,才慢慢不再称呼谥号,而是用xx宗代替,比如唐高宗、唐玄宗、宋太宗、明仁宗之类的。
    当然,唐玄宗是例外,称呼他为唐明皇是清朝的时候为了避讳康麻子玄烨,所以民间才会称其为唐明皇。
    所以说谥号烂了这件事的罪魁祸首,就是李治,除了他没别人儿。
    李承乾当然觉得无论是唐高宗还是唐康帝都拿的出手,怎么叫都不错。
    那肯定是不能像杨广那废物一样被谥了个炀皇帝啊,他李承乾怎么着都罪不至此。
    所以现在摆在李承乾面前的,是怎么和李象说这件事。
    说肯定不能直说,要学魏明帝曹叡一样,生前公然给自己的庙号谥号安排好,被记录在史书上让后世这么多人批判,他李承乾觉得脸上有些挂不住。
    多少沾点那个了。
    所以这件事不着急,得从长计议。
    你看这件事你看李世民就根本不放在心上,他知道要是后人脑子不抽的话,他一定是太宗文皇帝。
    为啥?
    因为特么二代牛逼人物都是这个配置啊,你看举个例子,譬如汉朝的太宗文皇帝,对吧?
    怎么着,你觉得我李世民配不上经天纬地,还是配不上这个太宗?
    整整好几天,李承乾在立政殿蹭饭吃的时候都有些闷闷不乐,明显就是“我心里有事”。
    “怎么了,大兄?”李治关切地问,“小弟看你最近心事重重闷闷不乐,是在为吐蕃战事忧心吗?”
    李承乾想了想,继而忽然有些羞愧。
    嗨,你看这事儿整的,光顾着琢磨庙号谥号了,连远在吐蕃的战事都给忘了担忧了。
    不过他转念一想,朕担忧个毛啊?
    他李钦陵可是地地道道的逻些人,这么多年在吐蕃也算是摸爬滚打混出来的,还用担心这内鬼拿不下吐蕃?
    再说了,不是还有薛仁贵带着三万将士跟在他的身后吗?
    必拿下!
    “是啊。”李承乾嘴上说着,拍拍李治的肩膀:“唉,这眼看着入冬了,朕也在担忧前线将士们是否吃饱穿暖啊。”
    “这倒是。”李治嗦了一口面条,“不过不是列装衣了吗,放心吧大兄,没啥问题的。”
    “哎,稚奴。”李承乾忽然说道:“你说朕百年之后,你觉得应该给朕上一个什么样的庙号和谥号?”
    “庙号?”李治想了想,对李承乾说道:“那太宗的话肯定你就不用想了,这个你怎么着也没法和阿耶抢——文皇帝更是一样,您觉得自己经天纬地吗?”
    李承乾张张嘴,又老老实实地闭上。
    确实,没这份实力。
    “至于武皇帝,您是克定祸乱了,还是威强睿德了?”李治有些复杂地问。
    李承乾根本没想反驳,武这个谥号其实他也占了一个拓地开封,但他觉得总该要给李象留点好东西才是。“所以啊。”李治摊摊手,对李承乾说:“大兄,我觉得其实高宗康皇帝就不错,您看,在您的治理之下,咱大唐不说是蒸蒸日上吧,至少也可以说是民……嗯,百姓安居乐业,这一条您完全符合啊。”
    你别说,这一句话就说到李承乾的心坎儿里了。
    你啊,真是朕的亲弟弟啊!
    到什么时候,都得指着自家人才是。
    “说躺赢就躺赢呗。”李泰在边上酸溜溜地说道:“前面有阿耶这么一个纵观历史都难找到的明君,后面还有象儿这么一个不比阿耶差多少的儿子,就算是头猪夹在中间,也未必能比大兄做得差。”
    按照平时,李承乾必然会因为李泰的这句话火冒三丈。
    但他现在已经想通了,承认自己没什么大能耐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你看,我虽然不行,但我有一个好爹,有一个好儿子,你不服你咬我啊?
    “看看,这个青雀就是逊啦。”李承乾指着李泰,露出笑哭的神情:“我看你就是嫉妒了,嫉妒朕有一个好儿子。”
    “我儿子也不差。”李泰抱着胳膊说道。
    “欣儿的确也不差,朕看比你这个爹强。”李承乾哼哼着说道。
    由于李泰减肥挺成功,在努力之下又有了一个孩子,名字叫李路,还是正妃阎婉所出的。
    李欣地位的确是有点儿尴尬,但李象也和李泰讲了这件事,王位放心传给李路,至于李欣,自有他这个当兄长的照拂。
    所以在李象的鼓捣之下,李欣也对出去开疆拓土,做一个诸侯王这件事产生了兴趣。
    李象暂时给他定下的地点是两个,一个是在南方的中南半岛上建国,另一个选择则是去天竺。
    在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的指引下,安西都护府已经磨刀霍霍,准备对天竺动手了。
    不过现在正在对吐蕃作战,另一边的李恪也在抵御大食的入侵,所以安西都护府暂时没有腾出手去收拾天竺。
    但也快了,如今吐蕃方面,李钦陵已经向逻些城势如破竹;而大食这一边,李恪和他们交锋倒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
    说是大食侵略如火,东罗马帝国和波斯在他们的攻势之下节节败退,但真和他们交了手可就不一样了。
    李恪本来被东罗马和波斯的情报整得有点担心,可真的和大食打起来之后,发现实力也就是那样,就算比薛延陀强,倒也有限。
    于是他就想起在长安的时候,李象给李无双讲的那个叫做“小马过河”的童话。
    李恪觉得大食就是那条河,他是小马,而东罗马也就是只小猫,至于被淹死的波斯,那肯定就是小松鼠没跑了。
    后来经过在波斯当地摸爬滚打后,他倒是明白了,弄了半天是波斯腐朽不堪,军队战斗力江河日下导致的。
    而他在波斯当地招募的士兵,吃饱了饭,分足了田地,战斗热情嗷嗷的,几乎是只要进军的号声一响,这群波斯当地的府兵就嗷嗷叫地往上冲。
    是的,李恪在当地采取的是府兵制,并且与波斯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下结合。
    就这样,李恪在当地拉起来一支十五万人的府兵军队,即便他按照大唐的待遇来对待波斯人,然而他占领的波斯田地还没分出去三分之一。
    可想而知,波斯贵族的生活到底是有多腐朽。
    波斯人自然也是十分拥护李恪,在他们看来,大唐军队才是他们唯一的保护神。
    李恪又趁着这个机会,在波斯的几处大城市当中兴办起书院,并且还在各地安排士子们去宣讲汉文化。
    不仅要把土地纳入囊中,更要把当地的文化习俗彻底改变成大唐的。
    倒也不是没有人搞事,老百姓们倒是还好,谁给他们好处就跟着谁混;但是那些个贵族不一样,他们的既得利益被瓜分,当然不甘于现状,组织起了一支五万人的队伍,在波斯境内发起了叛乱。
    不过这叛乱很快就被扑灭了,他们在当地又没什么群众基础。
    原本人家老百姓过的好好的,手里分到了不少田地;可这些贵族回来的时候,又给土地给抢了回去,并且还对他们极尽侮辱之能事。
    你说要是当初没有唐军过来,那被收拾两下忍忍也就过去了。
    可现在的波斯百姓可都是见识过大唐的好的,甚至亲身体验过了大唐带来的好处。
    这样的一个对比之下,肯定是有不小的落差的。
    只要是稍微有一些血性的人,根本就没办法去接受。
    所以在这群贵族的帮倒忙之下,越来越多的波斯人加入了李恪的队伍当中,开始反抗起波斯这群作乱的贵族。
    大食也趁着这个机会,对汉国的波斯辖地进行猛烈的进攻。
    然而在波斯人众志成城的抵抗之下,大食一次次的进攻都遭受到了严重的挫败。
    甚至李恪还带着人马,对大食占领的波斯故地进行了反扑。
    在永徽五年的腊月,李恪终于光复了波斯全境。
    他从被分封的汉国故土退了出去,把原汉国移交给了安西都护府,他自己则将波斯占据,作为全新的汉国。
    这件事是他和家人们商量过后决定的,李世民还挺高兴,毕竟好大儿如此上道,真是让老父亲感到欣慰。
    在占据波斯故土之后,李恪又开始了马不停蹄的改革。
    这改革不仅是针对波斯的文化,甚至还深入地对波斯的各方各面进行全面的改弦更张。
    在政令下达之后,李恪便起草一份奏疏,让人带到长安,去把最近的事情详细地报告一遍。
    信使目前回长安,除了陆路之外,还可以走海路。
    不过蒸汽船的事情还没有传到汉国,再说蒸汽船远洋航行到底表现如何,还要等到出发去殷国的那支船队回来之后,才能知道具体的结果。
    (本章完)

章节目录

大唐好圣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文学只为原作者林家龙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林家龙女并收藏大唐好圣孙!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