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逃离紫禁,世子就藩!
    是夜。
    内阁灯火通明。
    六部九卿大臣齐聚一堂。
    如此阵仗,不是为了那李成梁,而为圣上回紫禁城了,内廷还传出消息,圣上要留守坤宁宫。
    趁此机会,阁老、堂官有几件事要商议。
    张居正望着一干阁臣、堂官,开口道:“这第一件事,是请圣回宫,偌大的神宫,不能无主,之前皇后娘娘登位,圣母暂掌神器,今已孕身,不宜劳累,都说说,吾等是否应该上疏劝说圣上龙驾腾迁?”
    自壬寅宫变以来,圣上久居西苑,这成了无数朝臣的心病,夏言内阁、严嵩内阁,包括现在的张居正内阁,都曾试探过圣意,劝请圣上回紫禁城,但都遭到圣上严厉的斥责。
    久而久之,朝臣们都快绝望了,这突然的消息,却让所有人看到了希望的光。
    其实。
    以张居正为首的内阁阁老,和一些年迈的六部堂官都知道,圣上是打心底不愿意住在紫禁城,可以说,圣上在十四岁从湖广安陆来到京城,就不愿意住在紫禁城中。
    圣上从湖北安陆藩邸进入皇城,完全出于一种命运的不可知,对这个权力中心来说,他还是一个“外来者”。
    但圣上用不一般的固执与强硬,与杨廷和等大臣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对峙。
    持续三年之久的大礼议,更让朝臣们付出血的代价,最终以圣上的胜利结束。
    嘉靖二十年的宫变,算是圣上个人的大失败,但也未尝不是一个好机会,一个逃离紫禁城的机会。
    圣上趁机搬入西苑居住,不再踏入大内,也不再上朝。
    西苑之内,既有林木荫蓊之美,又有烟波浩渺之胜,较之紫禁城,无疑显得辽阔而自由,是游猎、骑射的好场所,宣宗、英宗、宪宗、武宗,历代先皇都喜欢去西苑骑射。
    而圣上对西苑的兴趣,却是不断地营建宫殿。
    从嘉靖十年至嘉靖二十年,西苑内陆续兴建的有永寿宫、无逸殿、清馥殿、清虚殿等殿,豳风亭、宝月亭、翠芳亭等亭,又有海神祠、雷坛、雷宫等祠坛。
    这些建筑群,从功能上说,覆盖了办公、生活、祠祝、游览等各方面的需要,阁老、部堂们基本可以确定,圣上一直在为逃离紫禁城准备着。
    圣上迁入了西苑的永寿宫,随之,又兴建了大高玄殿、大光明殿、玉熙宫、神应轩等宫殿、亭台。
    在紫禁城外,圣上为自己建造了另一座城,在这座城里,他相对自由了。
    不可小瞧西苑与紫禁城的一步之遥,这意味着内阁与皇帝、内阁与群臣、皇帝与群臣诸种关系的变更,以及实际政治运作上的不同。
    对皇帝来说,首先是不用上朝,作息时间可以自己定了,也不用见那些争论个没完的廷臣;经筵日讲,高头讲章也可撇过一边。
    最重要的,在这座他自己作主的新城里,可以一意斋醮、玄修,如果在紫禁城,不知有多少祖制、规训在等着,可能永远不得清静。
    圣上不再劳累,圣上获得了自由,圣上获得了制衡文武的力量,时至今日,圣上乾纲独断。
    劝说圣上回紫禁城,本质是在劝说圣上回到那诸多条条框框中,唯有这样,文武百官才能有机会将君权再次关到“笼子”里。
    紫禁城、西苑,是两座有形之城,却代表着两座权力的无形之城。
    哪怕在圣上这一代皇帝做不到,群臣也会致力于在下一代皇帝做到。
    繁重的案牍,经常的经筵日讲、高头讲章,枯燥无味且劳累的东西,能减少人的寿命,能很好加快这一进程。
    这是为臣者最歹毒的一计。
    使皇帝寿短。
    “我认为,圣上在玉熙宫也习惯了,不必再麻烦龙驾腾迁。”胡宗宪立刻出言反对。
    作为军方在内阁的代表,军政分离才开始进行,大明朝的军力才刚有点起色,大明朝的战略才拉开帷幕,他盼望的,是圣上活的越久越好。
    “我附议汝贞之言。”王崇古支持道。
    他和胡宗宪,都属于劣迹文臣,胡宗宪是因为其恩师奸相严嵩,他是因为在军方最高统帅任时,曾主动与文官集团划清界限。
    在一些激进的文官眼中,不完全忠诚,就等于完全不忠诚。
    况且,他还往死里得罪了元辅,和文官集团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那立场,就只有坚定不移站到军方这里了。
    “我附议胡阁老之言。”礼部尚书海瑞表态道。
    这些日子,他都在忙碌“简化文字,加注音脚”的事,不怎么掺和朝廷事务,但无关任何立场,海瑞只想着君父能活得久些。
    那紫禁城,宫深墙高,抬头望去,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不适合人住,更不适合大明朝的君父住。
    西苑,挺好。
    “附议!”刑部尚书潘恩附和道。
    那以他的名义,引发的伪造奏疏案,险些要了他的命,要不是圣上宽慰,时时让太医院院正、神医李时珍常去看望,他这条命八成就撂那了。
    君恩大于天,不得不还。
    “附议!”工部尚书朱衡紧接着表态。
    两万五千里直道的五年工程初启,圣上的龙体,工部官吏甚至比圣上还要关心。
    接下来,都察院左都御史颜鲸等数位堂官纷纷“附议”胡宗宪之言。
    贤君在位,除了杀伐之心盛了些,总体而言,利大于弊。
    半数左右的阁老、堂官拒绝劝说圣上龙驾腾迁,张居正很是无奈,这群“幸进之臣”,丝毫没有想过皇权再这样膨胀下去,臣权当如何自处?
    但这都不是能摆在明面上说的东西,反对之声这么大,连票拟都不必了,张居正只能将“劝圣回宫”的事暂且按下,继续道:“第二件事,是礼部尚书海瑞上疏,请立皇孙朱翊钧为亲王,择地就藩!”
    此话一出。
    不亚于一记惊雷,在众人耳边炸响。
    废裕王一脉,终于要有结果了吗?
    尽管很多人料到会有这么一天,但想起过去那些年,为废裕王朱载垕,为景王朱载圳在朝中摇旗呐喊,请立储君,忽然有种隔世之感。
    这一刻。
    严嵩内阁、张居正内阁,两代内阁及六部衙署文武百官,都成了那戏台上的丑角。
    自庄敬太子病卒后,围绕着裕王、景王,朝廷掀起了无数纷争。然而,裕王被废,景王逐国,让老臣们为之扼腕叹息。
    但一部分朝臣以为,洪武旧事可能重现,圣上或会立皇孙朱翊钧为大明朝储君。
    在听到皇后娘娘有孕的消息后,这部分臣子心就凉了半截,这封王就藩的提议再出,整颗心可谓是拔凉拔凉的。
    不过,任谁也没有想到,这提议来自海瑞。
    要知道,世子朱翊钧就住在海府中,在圣上首肯下,海瑞成了世子师。
    如果世子能承继大统,海瑞就能成为帝师。
    一时间,阁老、堂官们心里百味杂陈,不知道该怎么想,也不知道该怎么说。
    海瑞站了起来,解释道:“阁老,此提议虽由我所出,但出自李王妃之口。”
    没错。
    亲手断绝世子皇帝之路的,不是海瑞这个师傅,而是李王妃那个亲生母亲。
    住在海府这段时间,李王妃从海母、海妻身上,见识到了不同寻常朝廷大员母亲、夫人的东西。
    那便是现实。
    不是世间那些灰暗的现实。
    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依然努力生活。
    朝廷上下,任谁都看得出来,世子被册立为储君,乃至于登基为帝,可能已经不太大,准确来说,几近于无。
    与其在海府,在京城,在圣上眼皮子底下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压抑人性,表现得非常适合当皇帝的模样。
    李王妃觉得,不如给世子一个快乐、健康、正常的幼年、少年。
    王妃思考了很久,在闻听皇后娘娘有孕后,彻底下定了决心,让海瑞代她向内阁提出世子封王就藩的事。
    闻言。
    阁老们、堂官们顿感心闷。
    在他们看来,生在帝王家,有点血性,就要有争心,为自己争,为天下争,哪怕结局往往悲惨,总要多一点责任和担当。
    现在,还没有开始争,李王妃就代表世子降了。
    群臣总觉得不得劲,好像一拳打在上,又好像一脚踩空,没什么伤,却就是难受。
    “皇后娘娘刚有孕,是龙子,是龙女,尚不可知,世子封王就藩的事,是否议的早了些?”高拱接言道。
    他不是不赞同世子封王就藩,但一切为时尚早,圣上终究年高,不是非议,或是其他,有一位龙孙在京城,无论出了什么事,都能很好的稳定下来。
    张居正点点头,又摇摇头,望着其他人,问道:“你们呢?”
    “次相老成谋国,不无道理。”阁老、堂官们齐声道。
    大礼议之争的教训还历历在目,要是圣上归天,大明朝再出一位和当今圣上这样固执的皇帝,文武百官就活不了了。
    张居正默了下,道:“世子就藩之事可以不急,但世子封王之事,不妨先行。”
    不知为何,张居正心底对裕王一脉有种说不出道不明的不认同,嗯,认为裕王及血脉不太好,绝了皇帝之路也挺好。
    不就藩,先封王。
    高拱没有反对的理由,其他人也是如此。
    那就要议王号,由于裕王王号是逼宫被废,违大逆,不适合再度启用,世子自然而然就继承不了其父的王号,只能另择王号。
    在座都是饱读诗书之士,议个王号倒不困难,想来想去,定了“福”。
    福字,在甲骨文中便已出现,左侧是一“示”字,表示祭祀;右侧上方是“酉”(酒),下方是双手,象征双手捧着酒坛。
    可见,“福”本是双手捧着酒坛跪在祭坛旁边,祈福之意。
    此字,仿佛天生适合皇家,落福到世子头上,也寄托了这些位大臣的美好祝愿,福禄长久、厚德载福、福寿绵长、如天之福……众人连连称是。
    张居正一边为世子书写着请封亲王的奏疏,一边道:“而第三件事,是关乎当今圣母,圣上老来得子,圣母功不可没,这于我大明朝有大功,圣母娘家出身贫寒,内阁议了下,想为圣母之父上个爵位,你们以为如何?”
    依大明朝制度,凡亲、郡王妃父无官者,亲王授兵马指挥,郡王授副指挥,不管事。
    但这里面,却没有皇后父亲的恩典,国丈爷到底只是个空头,除了内帑时不时有赏赐外,就没有别的了。
    那些兵马指挥、副指挥职位,太过薄寡,要是照历代国丈的恩典,当封授五军都督府都督。
    但是,本朝与历朝不同,军政已在分离当中,五军都督府即将改制重建,不归朝廷所辖,也不再是能养老、挂职的地方。
    虽说军方诸将有不少人大字都不识几个,但那都是刀枪血海中拼杀出来,战斗直觉离谱到吓人,容不了国丈爷这个闲人。
    依照循例,皇后在诞下龙嗣后,国丈爷便会封授策赏爵位,张居正、高拱、胡宗宪、李春芳、王崇古一合计,干脆一步到位,直接封个爵,把国丈爷养起来算了。
    值得一提的是,军政分离,不影响大明朝的爵位,朝廷、军方都认,具体的俸禄、赏赐什么,仍由朝廷负责发放。
    军方只管军方的事,但为国立下大功的人,朝廷要负责善后工作。
    海瑞毕竟是礼部尚书,起身说道:“这似乎不合规矩。”
    张居正点点头道:“是不合规矩,等圣母诞子后,加赏取消,如何?”
    内阁就赌圣母怀胎是龙子,这样一来,就和奖赏前置没有差别,等龙子降生,不再加赏国丈爷就是了。
    事情还是那个事情,内阁灵活掌握了下。
    海瑞不是迂腐的人,沉吟了下,就坐了下来。
    朝中的“山”,刚峰都没有异议了,堂官们也就认可了内阁的提议。
    但爵位几级,内阁原议的是封个侯,但遭到了堂官们的一致反对,只能退而求其次,封个伯。
    伯名:嘉定。
    (本章完)

章节目录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文学只为原作者江中斩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江中斩蛟并收藏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