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到中部的夏、白战场。
随着莒都的沦陷,白国逐渐陷入被动。转眼间,夏军主力迅速攻破莒都所在的白国南部,中部的将领叛变,白国岌岌可危!
白崇宗逃到北方,夏军在龙且的带领下,分成两队:一队约4万人从与剩下白国接壤的领土进攻;另一队由龙且亲率6万大军,从原来的白国中部进发。
陈军的亓官况也没放过这个机会,可是,有件事情令他犯难了:到底是要支持白国呢?还是支持夏国呢?
要知道,亓官况是个能文能武的人,自小出生在荆州书香门第的他,10岁便弃文习武,后来也学习已废多年的“文科”,24岁时考上状元,被推举为“孝廉”(古代一个地方职位,我对它了解不多,只知道是一些有才华,有能耐的人才能当的,陈国大大小小9000多个县,每100个县才一个,说明亓官况的能力很大),30岁参军,39岁因护驾有功,被封为陈国“兵器、铠甲、卫兵总管”(兵部尚书),后被连连提拔,最后竟“混”成了“全国武装总司令”(大将军)。
一个智商如此之高的一个人,会在如此小儿科的问题上飘忽不定,这也是有原因的:支持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会对自己有利,带来的,也有对自己的不利。
先看看支持白国:亓官况可以以“维护及保护西岛治安”为理由军事摄入,凭自己强大的军队,可以迅速打败夏国,反扑夏国一刀,但一旦白国反水,在自己背后捅他个几十把刀,把在夏国陈军与凉国陈军切断,那就危险了,照现在这个情势来看,这个机会很大。不光因为这点,而且干这种事还要顶着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进行,稍有不慎,就完了。
再看看支持夏国:亓官况可以以“立即结束战争,早日让百姓安居乐业”为由,进攻白国,帮助夏国。凭着自己强大的军事水平,可以轻易“秒杀”白国,然后威胁夏国把攻下的白国北部给陈国。但是,一旦夏国生气,就会反扑,不过这种几率很小。真正致命的是比上面更恐怖的是更强大的社会舆论谴责,一旦引入拓扈参战,那就有点麻烦了。
到底该怎么办呢?
这时候,谋士彭同给他出了一个正好的方案。
彭同,陈国冀州吴县人,自小6岁父亲去世,由母亲抚养长大,他也很孝顺母亲,在他18岁那年,吴县闹饥荒。同时,他考中了状元,被陈僖帝召见入宫,与他彻夜长谈,在谈话途中,陈僖帝让他吃几个苹果。彭同吃了几个苹果,见苹果个大籽小,色泽红润,便想起在吴县的母亲。当时,闹饥荒的吴县,即使是黯淡发黄的小苹果,那也是稀罕物,想到这,彭同想带几个回去。便在陈僖帝不注意期间,藏了几个苹果在袖子里。傍晚,谈话结束,彭同在作揖时,苹果不小心掉了出来,陈僖帝很生气,询问为什这样做。了解了彭同母亲以及吴县老百姓的生活现状,陈僖帝立刻开仓放粮(其实早在之前就放过好几回了),并封彭同为“感天将军”(就是个谋士,称号好一点而已),这次西征也加入了。
原来,彭同说:“我们应该支援白国,但不是马上支援,应该等夏国即将攻陷白国之时,我们再救援白国,这样就会获得天下人的赞誉,还可以‘调谐战争’,拿回夏国攻陷白国的土地,再顺便那点白国和夏国的土地。”
亓官况一听,好主意!便停下来,在凉、白交界休息。
陈僖帝彰武13年(公元前1897年),白崇宗尚义9年(公元前1897年),夏武王兵仞7年(公元前1897年)。
夏国以5万人阵亡的代价,灭亡了白国除了诺门坎城以外的所有领土,白国仅剩300百战骑在城中据守,夏国再次强征35万大军,结合剩下5万大军,总计40万,进攻诺门坎城。
亓官况感觉到: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
他立即下令亲率75万大军奔赴诺门坎城,支援白军。
他以“调谐战争让百姓早日安居乐业”为由,杀向夏国。
然而,他不知道,将要经历一场多么血腥的战役…………
陈僖帝彰武13年中旬(公元前1897年中旬),陈军行进到诺门坎城,此时城外一片狼藉,散落着许多夏国人的尸体————看来夏国人是久攻不下。
不久,探子来报。
“报,探子来报,夏军驻扎在诺门坎大峡谷中,大部分主力已往后撤,营中只剩不到10万人。”探子说。
“太好了,全军出发,歼灭夏军!”亓官况大呼。
“歼灭夏军!歼灭夏军!歼灭夏军……”士兵们大呼。
全军75万大军浩浩荡荡冲向诺门坎大峡谷。
“冲啊!”“杀啊!”陈军来到了大峡谷。
一名骑兵队长对亓官况汇报情报:“报,峡谷中的夏军大营中空无一人。”
一听到这个汇报,亓官况混了头:夏军到底在哪?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突然,数万支箭飞扑而下,滚木擂石从悬崖上滚下——夏军在上面!
“快撤退,快撤退!”亓官况大呼。
75万大军从拥挤的峡谷中踩的踩,互杀的互杀,乱成一团,峡谷口本就小,出去的人就少了。
出去的人一看:我去,还有夏军!
龙且还在峡谷两端布置了各5万的军队,一旦发现逃出者,就干掉。
亓官况也骑马逃出,但他比较幸运————在众将士的保护下成功逃出。但他的儿子就没那么幸运了————龙且开箭射的第一个就是他。
此次战役,龙且以10万人的代价击毙陈军60万,15万得以逃脱。
亓官况以为厄运即将结束,哪知,陈军在西岛的厄运还没结束……
随着莒都的沦陷,白国逐渐陷入被动。转眼间,夏军主力迅速攻破莒都所在的白国南部,中部的将领叛变,白国岌岌可危!
白崇宗逃到北方,夏军在龙且的带领下,分成两队:一队约4万人从与剩下白国接壤的领土进攻;另一队由龙且亲率6万大军,从原来的白国中部进发。
陈军的亓官况也没放过这个机会,可是,有件事情令他犯难了:到底是要支持白国呢?还是支持夏国呢?
要知道,亓官况是个能文能武的人,自小出生在荆州书香门第的他,10岁便弃文习武,后来也学习已废多年的“文科”,24岁时考上状元,被推举为“孝廉”(古代一个地方职位,我对它了解不多,只知道是一些有才华,有能耐的人才能当的,陈国大大小小9000多个县,每100个县才一个,说明亓官况的能力很大),30岁参军,39岁因护驾有功,被封为陈国“兵器、铠甲、卫兵总管”(兵部尚书),后被连连提拔,最后竟“混”成了“全国武装总司令”(大将军)。
一个智商如此之高的一个人,会在如此小儿科的问题上飘忽不定,这也是有原因的:支持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会对自己有利,带来的,也有对自己的不利。
先看看支持白国:亓官况可以以“维护及保护西岛治安”为理由军事摄入,凭自己强大的军队,可以迅速打败夏国,反扑夏国一刀,但一旦白国反水,在自己背后捅他个几十把刀,把在夏国陈军与凉国陈军切断,那就危险了,照现在这个情势来看,这个机会很大。不光因为这点,而且干这种事还要顶着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进行,稍有不慎,就完了。
再看看支持夏国:亓官况可以以“立即结束战争,早日让百姓安居乐业”为由,进攻白国,帮助夏国。凭着自己强大的军事水平,可以轻易“秒杀”白国,然后威胁夏国把攻下的白国北部给陈国。但是,一旦夏国生气,就会反扑,不过这种几率很小。真正致命的是比上面更恐怖的是更强大的社会舆论谴责,一旦引入拓扈参战,那就有点麻烦了。
到底该怎么办呢?
这时候,谋士彭同给他出了一个正好的方案。
彭同,陈国冀州吴县人,自小6岁父亲去世,由母亲抚养长大,他也很孝顺母亲,在他18岁那年,吴县闹饥荒。同时,他考中了状元,被陈僖帝召见入宫,与他彻夜长谈,在谈话途中,陈僖帝让他吃几个苹果。彭同吃了几个苹果,见苹果个大籽小,色泽红润,便想起在吴县的母亲。当时,闹饥荒的吴县,即使是黯淡发黄的小苹果,那也是稀罕物,想到这,彭同想带几个回去。便在陈僖帝不注意期间,藏了几个苹果在袖子里。傍晚,谈话结束,彭同在作揖时,苹果不小心掉了出来,陈僖帝很生气,询问为什这样做。了解了彭同母亲以及吴县老百姓的生活现状,陈僖帝立刻开仓放粮(其实早在之前就放过好几回了),并封彭同为“感天将军”(就是个谋士,称号好一点而已),这次西征也加入了。
原来,彭同说:“我们应该支援白国,但不是马上支援,应该等夏国即将攻陷白国之时,我们再救援白国,这样就会获得天下人的赞誉,还可以‘调谐战争’,拿回夏国攻陷白国的土地,再顺便那点白国和夏国的土地。”
亓官况一听,好主意!便停下来,在凉、白交界休息。
陈僖帝彰武13年(公元前1897年),白崇宗尚义9年(公元前1897年),夏武王兵仞7年(公元前1897年)。
夏国以5万人阵亡的代价,灭亡了白国除了诺门坎城以外的所有领土,白国仅剩300百战骑在城中据守,夏国再次强征35万大军,结合剩下5万大军,总计40万,进攻诺门坎城。
亓官况感觉到: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
他立即下令亲率75万大军奔赴诺门坎城,支援白军。
他以“调谐战争让百姓早日安居乐业”为由,杀向夏国。
然而,他不知道,将要经历一场多么血腥的战役…………
陈僖帝彰武13年中旬(公元前1897年中旬),陈军行进到诺门坎城,此时城外一片狼藉,散落着许多夏国人的尸体————看来夏国人是久攻不下。
不久,探子来报。
“报,探子来报,夏军驻扎在诺门坎大峡谷中,大部分主力已往后撤,营中只剩不到10万人。”探子说。
“太好了,全军出发,歼灭夏军!”亓官况大呼。
“歼灭夏军!歼灭夏军!歼灭夏军……”士兵们大呼。
全军75万大军浩浩荡荡冲向诺门坎大峡谷。
“冲啊!”“杀啊!”陈军来到了大峡谷。
一名骑兵队长对亓官况汇报情报:“报,峡谷中的夏军大营中空无一人。”
一听到这个汇报,亓官况混了头:夏军到底在哪?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突然,数万支箭飞扑而下,滚木擂石从悬崖上滚下——夏军在上面!
“快撤退,快撤退!”亓官况大呼。
75万大军从拥挤的峡谷中踩的踩,互杀的互杀,乱成一团,峡谷口本就小,出去的人就少了。
出去的人一看:我去,还有夏军!
龙且还在峡谷两端布置了各5万的军队,一旦发现逃出者,就干掉。
亓官况也骑马逃出,但他比较幸运————在众将士的保护下成功逃出。但他的儿子就没那么幸运了————龙且开箭射的第一个就是他。
此次战役,龙且以10万人的代价击毙陈军60万,15万得以逃脱。
亓官况以为厄运即将结束,哪知,陈军在西岛的厄运还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