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说到唱老旦的龚云圃,这个老旦有什么特点呢,据说有脑后音。
    要知道出来那个声音,那个时候可是没有扩音器的,却依旧能灌满了园子,让你听着有金石之声。
    金少山那个动静也是如此,声振屋瓦,那个功夫,黑着起来就得练嗓子。
    好,还比如侯宝林怎么表现龚云圃,他一上来先夸,那真好听。
    一上来那个第一口的,他先学那个叫板,我可学不了,哪位替我学学。就是叫苦,一个苦字,苦啊,来一个这个。
    你在听到这个的时候,你什么也没想到,这大伏笔对吧。
    然后他又说了几句话,这个龚云圃还走着台步,还带着鼓点,挑着菜担子,里边有黄瓜。
    出来个老太太,卖黄瓜的,过来买两条,他然后又说了,北京的老太太买东西麻烦,怎么麻烦,她得尝尝,不甜她不要,又一个伏笔。
    你听到这儿,仍然不懂,这干嘛,这不都是闲话吗,他后来才说了,因为有了雇主了,他得把这个黄瓜担子挑去,让老太太买。
    这么一挑,一摸肩头这个疼啊,他又想起叫板来,苦啊。
    老太太说,苦的,不要了。两伏笔,一个苦一个甜,开头就伏在那里,到这个时候两个伏笔发生了作用。
    你看看,这个伏笔在艺术上起着什么作用。
    当然了,老先生的意思不是说《红楼梦》的伏笔跟这个一样,当而是相当于打个比方,让大家开动脑子,知道这是伏笔。
    可能又会人会问了,那就是举完了侯宝林的例子,能不能举举曹雪芹的例子到底什么呀,而且要举那个最典型的。
    怎么说呢,所谓一神一道,两位大仙人,把这个大石头用幻术点化成一块美玉,“袖”到了太虚幻境,警幻仙姑面前挂了号,把它携入红尘。
    先告诉石头我把你带到什么地方去呀,昌明隆盛之邦,“昌”带一个日字,“明”带一个日字,太阳在《易经》里边是乾卦,乾,底下一个“隆”明白出来了,“昌明隆盛”就是乾隆朝,
    底下一句“诗礼簪缨之族”,这个家族又讲诗、讲文,高文化。最后一句,“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之乡”。“花柳繁华之地”,大观园。“温柔富贵之乡”,怡红院。
    那么就是它这个大圈圈,一直这么归拢,归拢到荣国府大观园。
    大观园一个核心的地点是怡红院,因为贾宝玉才是全书真正的惟一的大主角,怡红院是整个《红楼梦》的核心。
    这个没什么问题。但是他怎么写这个地方,我们今天要略微地理一理。
    他怎么出怡红院,怡红院什么样,说到这儿我又打个岔头。
    这么一部大书,千头万绪,曹雪芹自己说这个荣国府男女至少有几百口人,每天的事少说也有二三十件。
    我从哪一个方面,哪一个头绪着笔、落笔写起呀,一点不错。
    他构思这么一个伟大无比的大书,仅仅是这一点让我们想一想,他真是了不起。他整个一个大布局安排,这些人怎么摆,
    好了,回到怡红院。我举这样的例子,请各位想一想,怡红院,谁进去了,你看过吗,进怡红院的外人,比如说胡庸医滥用虎狼药,为了给晴雯看病,进去过一回。
    他那个蒙头,晕着了,他什么也没看到,他就看见晴雯这个美人,那真是个庸医。
    这不能算,真正进怡红院的是谁,贾芸。贾芸是开玩笑,认了宝玉做父亲,他说了一句话,说你没事到我这儿来,你别跟那些下三烂儿混。
    他是好意,给他一些文化教养,贾芸当然是乐不得的,找了个机会进了荣国府大观园。
    贾芸进去了,第二个谁进去了,刘姥姥。刘姥姥怎么进去的,那个有趣了,你们都记得,她吃醉了,她从厕所出来头昏脑胀,不认得路了,一下子摸到怡红院,从后边进去了。
    刘姥姥进了怡红院还不说,还睡在宝玉的床上,这干嘛,这叫闲文,这是为了取笑好玩。
    你瞧瞧,你那么尊贵,我非让一个乡村的最贫的他们认为是脏的不干净的,一个老婆婆来给你床上开开玩笑,是为这样,那就太浅薄了,曹雪芹不干这个。
    说到这儿,我请诸位想一想,贾芸除了入怡红院,他还到哪儿找过谁,找过王熙凤。
    刘姥姥,这第二个入怡红院的人,她找过谁,她找过王熙凤。
    贾芸和刘姥姥如此不同身份、场合、缘由,没法牵合到一起的,只有这两个人先找王熙凤,后到怡红院。
    什么道理,没有人想吧,这里边包含了全部《红楼梦》的最重要的情节故事,就前后大呼应,也就是一个大伏笔。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到了后半部就迷失在稿子里面,还有三进荣国府。
    到了三进的时候,她再看王熙凤那个屋里,原来进去以后,哎呀,明光锃亮,不敢说是金碧辉煌吧,简直就认不出那个富丽堂皇。等到她三进的时候,再去看王熙凤,一个大对比,王熙凤的屋里是什么样。
    是为这。贾芸同样是如此,贾芸到怡红院看贾宝玉,当时的那个贵公子,那种尊贵娇养,今天的话叫做物质生活的那个高级。
    后来败落了以后,贾宝玉沦为严重的贫困,有的记载说做了乞丐,有人说他做了打更的,没有住处,睡鸡毛房。
    什么叫鸡毛房,冬天没有铺盖,把草、鸡毛铺在地下,卧在里面取暖。
    为什么是鸡毛,今天你们不都是穿羽绒服吗,就是那么个道理。贾芸到后来看到宝玉的处境是这样的,完全是为了伏笔,这个伏笔不是重现、再现,是整个一个大对比。
    《红楼梦》的艺术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或者说个性,就是这个伏线。
    这个伏笔引出的是什么,是整个《红楼梦》的大布局,大章法。
    它是两截,或者说两扇,前边54回,你看写到54回的时候,是过除夕,祭宗祠,家庭的盛会。
    过年嘛,看看荣国府的那种排场,一过54回,笔墨马上变了。
    这个在戚蓼生那个本子里边有一段批,就是55回开头有一段总批,也早就指出来。
    他好像是说以前那个是宫商正声,就是堂皇富丽的,从此整个变了,变成个商声羽调。
    就是拿音乐来比,两种绝对不同的声调。由54回、55回这里,明明白白有一条界限,分水岭。
    确确实实,这前边的54回你看到的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种种的令人看了高兴、欣赏,总之吧,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为主的。
    当然这个话不要绝对化,这个细说的话麻烦得很,我们只说个大概的大概。
    这是为了反衬后边还有54回,一共是108回,两大扇,整个掀开一前一后,合上是两者合一,一个大整体。
    大章法是大对称,回数分量,前边主要是小姐,少奶奶,一些高层的妇女。
    后半扇真正占据艺术舞台的已经不是那些人了,是谁们呢,是那些各层各级的大丫鬟小丫鬟,无名的小女儿。
    在他笔下,在我的感受说来,写得那个精彩和那个表现的难度要比前半扇都要巨大得多,也就是说价值更大,但是一般人总是看前边那个热闹,后半扇不太喜欢。
    这个大章法,我管它叫做大对称,而且它是要取得平衡,洋文叫blance,对称是symmetry,但不是为了一个简单的平衡,是为了一个一反一正,整个一个大合。
    这个就是contrast对着,不是一个简单的,这一半那一半,谁也不管谁,不是。那个密切地结合,这个结合由哪儿来,起了这么巨大的作用、微妙的作用呢。
    伏线,咱们从伏线开头说到这儿,说伏线是为什么呀,就是为了我这个独特的手法,我要运用它,运用得与众不同,这就是你的伟大,那个有什么了不起,咱们就多多地运用伏线好了。
    所以我们理解高深伟大的艺术,要一层一层的探讨,思索感悟,陷入进去。你仅仅到了门口看看,浅尝辄止。
    我懂了《红楼梦》,《红楼梦》就是这个,一男多女,争风吃醋,唉,真是令人感慨万分呢,懂了这个大布局以后。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个性,个性就会包含着创新,曹雪芹在开卷就说,以往的那些小说千人一面,他很不以为然。
    所以说我的书与那个不同,用今天的话来说,不就是创新吗,曹雪芹如何写人、写物、写事、写境四大方面,可说的就太丰富了。
    我试着在咱们这点时间里边看看能讲哪一两个方面。写人呢,我刚才已经说了,这个人的相貌衣服我什么都不知道,可这个人活在我们面前。
    说写境,写荣国府、贾府怎么落笔,好几个层次,先介绍贾宝玉,真正的惟一的大主角怎么写,都是全书的要害,也是最吃功夫,也是曹雪芹最大的本领。
    你看看他这个个性是怎么样,荣国府这么巨大,人这么多,怎么介绍,实在不好办,每一次讲都想起,我们好多大学者举例子,中外的伟大的文学家已经成了常识,都是把英国的莎士比亚和我们中国的曹雪芹相提并论,这个使我们感到很鼓舞,很光荣。
    因为你要知道莎士比亚在欧美那个文化当中那个地位,那真是了不起,无与伦比。
    而我们中国居然出了一个曹雪芹,能够和他并肩抗敌,这个确实是了不起的。
    但我常说,我们比这两个巨人不能够做死板地比,因为一个是戏剧家,一个是小说家。
    莎士比亚写了36个剧本,前些年据说又发现了一个,应该是莎士比亚写的,搁在一起是37个,37个剧本,假设重要的角色,每一个我们分配给他做十个人来计算,37个剧本乘10个人,那就是370个角色,也不少了。
    他写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个性,他最大的成功,受称赞,被评价为伟大,就在于此。
    可是想一想我们的曹雪芹如何,统计者统计《红楼梦》里边的人数有高有低,低者说是有三四百人,高者说五六百人。
    还有高的,有人用电脑统计过,大约有七八百人,这个呢,可能包括了只见了一个名字,并没有他真正的事情、情节的,这个算不算人物,当然大家看法有出入。
    如果不算呢,可能统计就少了一点,但是不管怎么说,它不会低于五六百人。
    男女老幼,府内府外,社会各界,各色人等。
    但莎士比亚也不过写370人,分散的。咱们说句大话,说把十个角色写在一个剧本里,不管怎么难,还是有点办法。
    你要让咱们写一部大书,这五百人,你来回试试。就五百人,不是谁也不挨谁,千头万绪,彼此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此说的贾芸,说的刘姥姥。你只看贾芸,贾芸不就送了一盆海棠吗,引起了海棠诗社。
    哪还有什么呀,跟小红丢了个手绢,刘姥姥又来了,吃一顿饭,闹了些笑话。那两个重大人物是全部书的收场人物,所以才是有那样的伏笔。
    后来凤姐、宝玉遭了难,他们荣国府背罪,都由于政治斗争,当时清代的时代背景,这个不是假的。
    他败落了以后,“家亡人散”,这四个大字不是我造的,是太虚幻境听《红楼梦》曲子,王熙凤那个曲子里的四个字,“家亡人散各奔腾”。
    秦可卿托梦那两句,你们听听那个悲调,“三春去后诸芳尽”,诸芳就是这些女儿,都凋零了,“各自须寻各自门”,每个人去找自己的门路,去投入自己的归宿,结局都惨得很。
    而这两个人物,小人物,被人看不起的。一个贾芸算个什么,贾芸和小红后来去救济宝玉和王熙凤。
    并且在难中,刘姥姥不忘当年贾府的恩情,你看看那个平儿临打发刘姥姥回去的时候,给了她多少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赠礼,白银二百两,二百两回了家可以成为一个小康之家。
    刘姥姥不忘这样的一个仁慈待人的家庭,后来重新到了荣国府。她没有什么办法救济,仅仅看到一个巧姐可怜,把她领走。
    两个大结局人物,这是小事吗,这是艺术上的小节吗,不能说,不能那样看,好,这都是写人的。
    ……
    ……
    ……

章节目录

买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文学只为原作者参见大总管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参见大总管并收藏买宋最新章节